冥冥之中有定數:聽忠告 避災禍

吾修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3日訊】唐朝天祐年間,有常山人李甲,因饑荒遷至刑台西南山谷中,砍柴為生,曾夜經大明山下,暴雨驟至,避入神祠,半夜雷雨方息,李甲寢於廟宇之間,松柏之下。

不一會兒,只聽呼呵之聲由遠而近,見旌旗車馬招搖,披甲執矛之士擁高冠大履者,朝服端簡者而來,按序揖讓、升階,列坐於堂上的有十幾位。命進酒食,歡語商榷談論幽明之事。東榻長者乃大明山神,體貌魁梧,氣岸高邁;西榻之首及黃澤之神,形疏而廋,清音朗朗;更其次是漳河之伯,其餘的不知名諱。

一位說,受玉皇之符,管理清漳方圓數百里,為人主,不敢稍事怠惰,不敢徇私枉法,不敢持尊害下,兢兢惕惕以上帝的方法治理一方,才得每年有豐收的報答,人民沒有哀怨;另一位說,偏僻之地,沼澤之間,西起山巔,東漸巨野,江河洩千里而不可及,奉帝命管理人間,雖然雷電由我,風浪由我,令止亦由我,然而沒有詔命不敢行,不在那個時辰不敢作,依規律而動,靜靜而守,才能使草木蒼翠、魚鱉生息、礦藏富饒、萬物繁茂,從而得到上天的嘉獎,幸無災變啊;又一位說,我的職守,在高山峻嶺,懸崖峭壁,管理好熊虎豹、烏鵲雕鶚,不許它們禍害百姓。不再細說坐上各位所述。大明之神咄嗟長歎:「諸公,管理鎮撫地方,依律治疆,你們各有所長,然而天地運行的劫數,已到了生靈塗炭的時期,巨盜將興、大難將作,雖有你們的善理,又有何用?」眾問:「怎麼回事?」山神:「昨日去帝所,聽眾聖在議論將來的事。三十年間兵戎大起,黃河之北,滄海之右,將屠害人民六十萬。在那個時候,如果不是非常好的積善、累仁、忠孝之人,哪能免難呢!而且北方有華胥、遮毗二國入侵,沒有福分的人能逃避殺戮嗎?」眾皆歎息:「不是我們能知道的呵!」席散,天也快亮了,眾神登車而去,大明之神亦不知去向。

天亮了,李甲醒過神來,恍若夢中所見,歸家將經歷記載於書,並告訴鄉里賢德的人。此後三十餘年中,莊皇與梁朝對壘,晉、宋、戎虜干戈不息,死傷民眾何止六十萬。

今天看到了李甲記載於那個時候的文字,方知是天意而非人事。

(《太平廣記》卷一百五十八 出自《劉瓜耳目記》)

點評:

世間萬物的成、住、壞,皆循規律而動。小到蠕蟲的一生,人的老、病、死;大到團體,朝政的更迭;滄海桑田;銀河季候;原子、天體的裂、聚變;都如四季更迭那樣不可阻擋,蕭朔秋風之後,嚴寒將至,若不能聽從李甲般的當今大法弟子所傳達的忠告,如何能夠免遭劫難?

天音難懂,但不是沒人聽得懂,努力做個相信「真、善、忍」的人很難嗎?望能夠看到此文的人三思!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大陸親子血緣鑑定愈來愈受到重視,大陸民眾除了為出國定居、旅遊、上戶口等提供親子身份手續外,讓人驚訝的是,大多數親子血緣鑑定,是丈夫懷疑妻子不忠,也有極少數是女方為了弄清楚孩子的親生父親而提出親子鑑定。中通社報導,近幾年來,親子鑑定在中國大陸呈上升的趨勢。有關資料顯示,親子鑑定數量現在每年以百分之二十的速度攀升。
  • 立法院長王金平今天轉述,陳水扁總統午宴五院院長時,主動向他提及軍購案。王金平向總統說,程序上選前先審查重大軍購條例,過不過仍未定數,選後再審特別預算案。他認為總統也是立委出身,應該能理解立法程序與時程。 
  • 宋之問是唐代詩人,他與另一詩人沈佺期齊名,時稱「沈宋」,是唐朝近體律詩的代表人物。
  • 巧的是,公子摔下馬時,正好碰上老和尚靈魂。這番靈肉合一後,世家公子便慢慢地甦醒過來。
  • 十年間不經科舉,方觀承從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紀元)
    在祖父、父親被貶謫到黑龍江時,方觀承還只是個少年,但他與兄長每年輪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親,徒步往返萬里。有一年,他輾轉先去了浙江寧波,打算找一個富裕的親戚借點錢再北上。
  • 王七收下師父給的盤纏,準備離去時,道士提醒他說,「你回去以後,要好好的修身養性,否則這套本事就不靈了。」
  • 楊延昭傳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清玉/大紀元)
    在玉皇殿主陣失利後,王蘭英、楊延昭及穆桂英率領將士一度攻下玉女、銅光等數十陣,並成功讓黑水、西夏國軍士倒戈投向宋營,然而此時遼國蕭太后前來親自坐鎮,遼軍士氣大增,宋遼雙方互有勝負,戰況陷入膠著狀態長達數月之久,宋軍諸將士苦思對策,始終難有進展。
  • 等大夥兒進入內室,只見壁間掛了一幅趙子昂所繪之馬,內有一匹,毛色與丟失的馬兒非常相似,馬尾巴處被香頭的火炷所燒。此時崔生方始悟到,那馬,原來是東鄰家的畫中之馬,每天跑到他家的破院子睡覺呢。
  • 古籍曾記載一位高人。此人常常與虎為伴。我們常說伴君如伴虎,意思是說虎是危險的動物,這位古人為甚麼會與虎為伴呢?他又是如何馴服猛虎的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一顆善心,在處理問題上動善念。
  •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他進了屋內,看見男嬰,心裡一驚,「這孩子好面善啊!」他又想了想,「不就是剛剛的夢中人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