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伯夷叔齊

魚果
font print 人氣: 10841
【字號】    
   標籤: tags:

商朝末年,有個孤竹國。國王有幾個兒子,其中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齊。兩個兄弟感情很好,互相友愛。

孤竹國王想讓叔齊繼位當國王。可是,叔齊想:「哥哥怎麼辦呢?兩人只能有一個人當國王啊!」兩人都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後來,孤竹國王去世了!弟弟叔齊決定要把王位讓給哥哥伯夷。可是,哥哥說:「國王應該是你,這是父親的命令啊!」於是,伯夷便離開了孤竹國,把王位讓給叔齊。可是,弟弟也不肯當國王,便把王位讓給其他兄弟,和哥哥一起離開孤竹國了!

當時,殷商的紂王沉迷女色,用殘酷的刑罰殺死大臣。當時,人們看到紂帝王這樣無道,也沒辦法。可是,大家心裡都知道,商朝的氣數快沒了,新的朝代應該很快就要誕生。

這時,西方的大諸侯周文王行善道、積大德。慢慢地,諸侯的心都向著他。很多有道德、有能力的人,都知道周朝要興起了,便順著天意,前來輔佐周文王。伯夷兄弟聽說文王道德高,長者都得到很好的安養,也想來歸附周文王。

這時,紂帝害怕大家心向文王,自己就不能當君王了。所以,紂帝卻把文王關起來。可是賢明的文王利用這個時間,將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這就是周易,裡面有很多正確的知識和道理,可見:周文王不僅德行高,也很有廣博的智慧呢!

文王死後,他的兒子周武王繼承父親的志願,順從天象,順應民心渴望推翻暴君的趨勢,雖然文王還沒埋葬,還是用車載著父親的靈位,就向東出發,繼續討伐紂王。

可是,伯夷叔齊沒有從天意和民心的角度體諒武王,便認為武王不孝。他們兄弟倆人便雙雙在馬前跪下,苦諫武王說:「父親死了不下葬,還在用武打仗,這有孝道嗎?諸侯是臣下,卻要殺死帝王,這有仁道嗎?」

當時,武王旁邊的兵士,本來要對付他們兄弟了!可是,文王的老師姜太公卻說:「他們是義人。」太公親自扶起他們倆人,讓他們平安離開了!

後來,武王平定了商末的亂象。天下的諸侯都以周王為共主。武王分封很多人當諸侯,讓他們治理不同邦國。因為周武王討伐的是昏君,不是那兒的人民。所以,賢者微子啟雖然是紂帝的哥哥,還是被封為宋地的諸侯呢!

可是,伯夷叔齊還是看不起周朝。他們甚至唱歌諷刺周武王是取代舊的暴力的新暴力。他們在首陽山上,只吃一些山菜為生,拒絕吃周朝的米糧。最後,倆人都餓死了!

雖然他們反對武王伐紂。不過,後來中國人也都認為他們很了不起。因為,他們清高、守道,甚至以身殉道的事績,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後漢的蔡邕,字伯喈,陳留人。相貌英俊,孝順博學,並且精通繪畫和音樂,通曉天文術數。 歷史人物
  • 第一次對雷震這個名字有了印象,大約是在10多年前,在李敖的一篇雜文中,他說中國人本身有很多不自由民主的性格,雷震的氣質是革命黨式的、單調的、高高在上的,興趣狹隘的,雖然很雄渾、很過癮,可惜不是自由民主的氣質。從那時起,我就想瞭解雷震,這位曾位居國民黨權勢中心、最後卻因追求民主自由而成了階下囚的歷史人物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真的像狂妄自大的李敖所論定的那樣缺乏民主自由的氣質嗎?雖然這些年來我也斷斷續續讀到過不少有關書籍、文章,但真正對雷震一生大起大落的命運,他的理想、追求,他的性格、氣質有了較爲全面的瞭解,還是在讀了《風雨前行──雷震的一生》(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之後。
  • 讀《托洛斯基回憶錄》,做了些筆記。掩卷後有一種莫名的惆悵。冷靜了思考,自覺情緒的根由,是書裏涉及上世紀早期蘇俄風雲人物甚多,而今日讀他們,興趣卻索然,做筆記的勁頭只是提不起來。那些人創造了歷史,改變了世界,但不過八、九十年,歷史又改變了一切,時間之帚至少已經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大衆的視線裏掃去,人們的印象裏僅僅殘留了一個模糊的“十月革命”概念,——一個生動的、充滿了血與火的故事,演變爲了中學歷史試卷裏一個抽象的名詞解釋。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李綱雖是一位文官,卻像一道堅固的長城,守衛北宋都城開封,連金兵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李綱一生堅持抗金,如果說皇帝堅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恥」也許就不會發生!
  •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膽識,後被提拔為樞密院副使。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