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海上鯨豔 人潮錢潮湧入花蓮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游繡華╱專題報導) 花蓮面臨太平洋,黑潮帶來豐富的洄游魚類,鯨豚也尾隨魚群出沒,花蓮海域絕佳的賞鯨環境,平均每年均吸引逾10萬人次的賞鯨人潮,人潮也帶來錢潮,經營專業賞鯨船的業者也越來越多,成為極富地域色彩的特色產業。

花蓮縣政府漁業課長林侑志表示,花蓮面臨浩瀚太平洋,北起和平溪,南到秀姑巒溪南岸靜浦的海岸線長120多公里,因沿岸大陸棚短淺,海床陡峭,離岸3浬外,即進入平均水深約6千公尺的花東海盆,不但提供生物良好棲息、繁衍場所,也使太平洋北赤道暖流的分支「黑潮」得以迤邐近岸。

黑潮是一股流速、流量穩定的洋流,高溫、高鹽、水質清澈,自南而北沿著花蓮海岸潛行,為花蓮沿岸海域帶來豐富洄游性魚類,也使得以魚類為主食,位居海洋生態食物鏈高階的鯨豚追隨魚群而來,使山海故鄉花蓮,也成為鯨豚的樂園。

1996年,國內學術團體與花蓮地區漁民組成「台灣尋鯨小組」,進行鯨豚基礎生態調查。1997年,國內第1艘賞鯨船「海鯨號」在花蓮石梯漁港啟航,揭開花蓮賞鯨活動序幕。

據台灣尋鯨小組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紀錄,目前在花蓮海域發現的鯨豚有20多種,包括花紋海豚、弗氏海豚、熱帶斑海豚、飛旋海豚、瓶鼻海豚、小虎鯨、偽虎鯨、虎鯨、中喙鯨、柯維氏喙鯨、抹香鯨、侏儒抹香鯨、短支領航鯨、瓜頭鯨、大翅鯨、灰鯨等。全球79種鯨豚中,在花蓮海域出沒的鯨豚種類高居全球八分之三以上,發現率更超過95%。近3年來,每年到花蓮賞鯨的遊客屢創新高,每年平均超過10萬人次,當地投入休閒漁業的專業賞鯨船已有10艘。

但由於賞鯨船若在海域出沒太過頻繁、或賞鯨客不遵守賞鯨規範,難免對鯨族生態造成衝擊,「台灣尋鯨小組」成員之一的漁民兼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於是成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除了訓練賞鯨解說員,也持續調查、研究花蓮沿海鯨豚生態,與保育工作。

在台北從事電台行政工作的陳惠芳,結識廖鴻基等人後成為賞鯨志工,進而移居花蓮,投入賞鯨解說員行列。在「多羅滿」賞鯨船上擔任解說員的陳惠芳說,花蓮海域有說不完的故事,她習慣在行前解說前,與遊客聊天說地,分享賞鯨經驗。

她說,從花蓮港出海的遊客,不僅可看到花蓮市全景,往北航行還可看到七星潭海灣、中央山脈及清水斷崖,向南到鹽寮可看到海岸山脈,從海上認識東台灣,對遊客而言也是難得的體驗。

事實上,賞鯨客在海上航行2到3小時,真正與鯨豚照面的時間通常約15到30分鐘,陳惠芳說,有時出花蓮港嘴即可看到海豚逐浪嬉戲,有時需歷經2個多小時,才能發現鯨豚蹤跡,不過發現率極高,萬一「摃龜」,業者會發賞鯨券,遊客可免費登船二度尋鯨。

陳惠芳說,賞鯨過程中,最重要是要讓遊客體認,海上賞鯨是觀賞野生動物生活點滴,和在海洋公園、海洋生物博物館看海豚表演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她說,遊客若抱持觀察、與海洋親近的態度,絕對可以盡興而歸。

目前花東一號與多羅滿號是全國「唯二」兩艘通過賞鯨標章認證的賞鯨船,針對賞鯨船與鯨豚互動關係,花東賞鯨公司總經理邱錫棟認為,船長的經驗很重要,船與鯨豚距離是很難明訂的,當鯨豚出現時,賞鯨船減速慢行,甚至停止前進,但興起的海豚會到船舷、船頭飆泳,因此如何和鯨豚保持良善互動,拿捏分寸和船長的經驗息息相關。

多羅滿海洋娛樂公司總經理林振利認為,賞鯨活動定位很重要,若定位為一般旅遊活動,就會著重遊客量的追求,業者削價惡性競爭,常導致旅遊品質難提升,若是導向生態旅遊,需要投資人力、精細規劃行程,旅遊成本也較高。

林振利認為,定位不明是花蓮賞鯨的發展瓶頸與困境,尤其花蓮賞鯨活動進入價格戰後,常讓消費者霧煞煞,遊客若要尋求有品質的海上賞鯨之旅,可多探聽,了解自己的需求,再買票上船。

賞鯨觀生態 不要嚇跑牠

記者游繡華╱專訪

1996年6月,台灣尋鯨小組以「漁津6號」漁船進行花蓮海域鯨類生態研究計畫,發表成果時令各界「鯨豔」,隔年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廖鴻基將成果寫成散文書《鯨生鯨世》,尋鯨小組並發行全國首部鯨豚紀錄片「發現台灣鯨靈」。

令廖鴻基興奮的是,透過尋鯨小組在花蓮海域的鯨豚生態基礎調查,吸引人們的目光轉向大海、聚焦鯨豚,更引來不怕炙陽曬烤的志工投入;為了廣結社會資源、推廣海洋生態教育,因而催生「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並在1998年春天成立,由廖鴻基任創會董事長。

廖鴻基表示,台灣是全世界賞鯨發展最快速的地方,然而快速發展並不一定是好事,基金會因而提出生態旅遊必須考量資源容量的問題,也必須有永續經營理念,以不妨礙鯨豚生活權為最高準則,因為賞鯨船對鯨豚生活,無可避免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

廖鴻基認為,政府必須規範單位海域面積賞鯨船密度,這也是賞鯨活動若要永續發展必須的自我限制,因為海域裡鯨豚資源不再,賞鯨活動也不復存在,其實其他發展賞鯨活動的國家,也是致力管制賞鯨船數量、建立賞鯨規範,以求永續經營。

廖鴻基認為,不只是賞鯨船應有海上航程規劃,到海上賞鯨豚的朋友,更應展現友善的情感,否則船隻壓迫式的追逐,只可能嚇走可愛可親的鯨豚,同時應細心觀察鯨豚生活步調,找出牠們的生活週期,多一些尊重,少一點打擾,應可和海上聰明的鯨豚建立起良好友誼關係。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