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欣賞】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作者: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2759
【字號】    
   標籤: tags: , ,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作者簡介】

常建,盛唐著名詩人。與王昌齡是朋友。其詩多為五言,常以山林、寺觀為題材,也有部分邊塞詩。有《常建集》。

【字句淺釋】

題解:此詩是作者清晨遊歷古寺禪院的觀感,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
寺:指興福寺,建於南齊,到唐代已經是古寺了。
初日:旭日。
高林:佛家稱僧眾聚居處為「叢林」,此處用「高林」,帶有稱頌意味。
萬籟:各種聲音。「籟」在這裡泛指聲音。
鐘磬:佛寺中僧人在念經時要撞鐘敲磬使佛音遠播。「磬」字有多義,這裡指那種寺院中的缽形打擊樂器。

【全詩串講】

清晨我登上破山,跨入興福古寺的門廊。
旭日初升,向山中叢林和佛寺灑下晨光。
竹林裡的一條小路,直通到幽靜的地方,
在那花草樹木的深處,就是後院的禪房。

最愛青山沐浴日光,鳥兒自由啼鳴飛翔,
潭中的清影令人塵俗頓忘、心空了一樣。
此時此地,天地萬物都寂靜得毫無聲響,
唯有寺中傳出的鐘磬聲,在山林間迴盪。

【言外之意】

作者遊覽的是佛寺,而且是在一個特殊的時候(清晨、旭日初升)、特殊的環境(竹徑、幽處、禪房、花木、山光、鳥性、潭影、萬籟俱寂、鐘磬音),所見、所聞、所感都具有類似修煉入定的作用。難怪作者能漸入佳境,體驗到超脫塵俗、心境純潔的怡悅,也就是現代研究者所謂的「宗教體驗」的一種。他們這樣說,也是表明這種體驗不是一般常人都能有的,並且也承認這種體驗對人精神境界的升華作用。

佛門是空門,空門駐空心。作者才入門一遊,便凡塵如洗、俗念頓泯,心生喜悅,並與眾僧喜悅一同融入那悠揚遠播的鐘磬聲中,使得山寺、樹木、花草全都瀰漫在喜悅的音樂裡。作者一遊尚且如此,經年累月居住其間、每日打坐修心的僧眾,其心境又當如何?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樂羊爲魏將,食子殉軍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聞中山相,乃屬放麂翁。孤獸猶不忍,況以奉君終。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當來到水的源頭時,不妨席地而坐,仰看白雲出岫在藍天漂浮,一片寧靜祥和中,卻蘊含了無限的變化,勃勃的生機。一切都是那麼玄妙,那麼自由,在清風白雲間,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沒有,其實什麼都有了。
  • 在唐代藝術中,小令詞的清空,和水墨畫的淡遠,可說是互為輝映的雙璧。而詞人又兼畫家的張志和,是結合了這兩宗藝術的高手。這闕詞通篇只有二十七個字,給人的感覺卻像是一幅江南水鄉澤國的漁歌圖。在整個天地間,人、花、魚,鷺,一切都被斜風細雨所籠罩了,萬物都各自消失了他們的邊界,而成為渾然的整體,象是古代畫的水墨暈染。
  • 這是一首祝酒歌。前兩句說敬酒,後兩句是祝詞。金屈卮是一種古代名貴酒器,用它來敬酒,以示尊重。
  • 如果有人也因此而想起了自己永恆的家,則黃鶴樓也不枉自在江邊獨立千年了。人有回歸的念頭,那就是有希望的人。有希望的人心中也就沒有那樣多煩惱和憂愁了。
  • 這首詩的內涵,應是白居易晚年,人生百味嘗盡後的體悟。“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縱使功成名就,也只是蝸牛角上的爭奪;就算富貴百年,也只是石火光中的一閃。“蝸牛角上”和“石火光中”是何等的渺小短暫?但即使這樣,在浮生若夢中的人們,還是苦苦地追求著名、利、情,成也擔心,敗也擔心。然而相信天命、承認天理的人都知道,世上的富貴貧賤,各憑造化,榮祿平庸,早有安排。知曉真相的人,怎麼還會為這種事煩惱呢?所以,不開口笑的才是痴人哪!
  • 秋天是詩人們登高望遠、即景抒情的季節。許多詩人都會觸景傷情、悲秋滴淚。但作者卻在寒秋中找到一片明朗的春景,讓人體驗到溫暖的春情,使人意識到一片蕭條中仍有勃勃生機。
  • 重陽登高,踏秋祈福,本是古人一樁賞心樂事。然而在唐朝大歷二年(767年)的夔州(今屬重慶奉節),一位霜鬢華髮的病弱文人獨上高台,感受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色:耳畔疾風獵獵、猿聲悠悠,眼前落葉蕭蕭、江水滾滾。
  • 三國時期有一位「醜妻」,頗爲聰慧,即曹魏大臣許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圖》。(公有領域)
    元稹悼亡韋氏詩,通首說得哀慘,所謂貧賤夫妻也。「顧我無衣搜畫篋,泥他沽酒拔金釵」,言其婦德;「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貧。俸錢十萬,僅為營奠營齋,真可哭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