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即將結束,誰也不知道主宰21世紀的將是什麼。耶穌尚未再現於世間,天使也失蹤了,人類好像失去了坐標和依托。周末滿懷無限惆悵的心情走進了一間書店,卻茫然不知選讀哪一類的書為好。
忽然從頂層傳來一陣悠揚的古琴之聲。欣而視之,原來是朱代紅先生與李風雲女士正在舉辦一個題為《廣陵琴韻》的講座。李女士邊講演邊彈奏,從古琴的由來談到當代古琴大師張子謙先生的生活瑣事,再從古琴的構造談至琴音的妙用。其間趁興彈奏了《梅花三弄》和《廣陵散》兩首琴曲,高雅清澹,扣人心弦。彈者激情滿懷,聽者全神貫注。那精湛、恬逸的琴聲仿佛把人們帶進了一個至高無上的美學境界,兩個多小時似瞬間而過,以致耽誤了與朋友約會的時間。
由此聯想起《論語》中所說:“子在齊聞《韻》,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其意思是說,孔子在齊國聽到《韻》的音樂,竟然三個月嘗不出肉的滋味,嘆道:“想不到音樂創作竟然達到了這樣高的水平。”好曲怡情,欣賞好的樂曲,非但可以陶冶性情,並且可以撫慰心靈。
當年的孔夫子曾認為:“欣賞音樂可以完成性情的修養。”為此,他把音樂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加以認識。孔子在美妙的樂曲聲中,多次自我陶醉,可見音樂移情,音樂養性。聖人尚且如此,那我們又為什麼不多去主動找些音樂來聽,由此增添我們的生活情趣,完成我們的性情修養呢?
@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