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顏聖紘 獲慕尼黑動物科學獎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1日訊】特派自由時報記者胡蕙寧╱慕尼黑十日報導〕德國慕尼黑動物系統科學博物館九日頒獎給台灣科學新秀顏聖紘,獎勵他在生物類群的研究貢獻,顏聖紘也是該科學獎項成立以來,首度獲獎的東方人。

 德國慕尼黑動物學博物館與台灣素有合作經驗,長期以來與台灣的訪問學者交往密切。去年剛與駐慕尼黑新聞處合辦過「台灣自然生態之美」特展,讓台灣多種蝴蝶繭空運到南德孵化成蝶,深獲當地民眾的好評與喜愛。

 出生台南市、六十年次的顏聖紘,從小就是科學獎項的常勝軍,他這次是以不同分類群所組成「擬態群集(mimicry assemblage)演化過程」之研究而得獎。

 他說,自十八世紀以來,生物間的擬態(mimicry)與偽裝(camouflage),一直都是演化與遺傳生物學者非常感興趣的課題。他說簡單區分,根據生物的族群動態、化學防禦以及與捕食者之間的互動關係,擬態型式可分為「貝氏擬態」、「穆氏擬態」與類貝氏擬態。

 這些型式的擬態現象經由一些模式生物,尤其是蝴蝶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而近代以來的擬態生物學研究,主要著重在生態學、細胞與分子遺傳學、雜交的探索。只不過不同分類群所組成的擬態群集演化過程,還是很少被提到。

 顏聖紘鎖定昆蟲綱鱗翅目,斑蛾科螢斑蛾亞科中的蝶斑蛾(Cyclosia)屬昆蟲的生物類群,來探討這個議題。

 他指出,由於螢斑蛾高度的雌雄雙型性、多態性與複雜的擬態生態,這群昆蟲具有極高的形態多樣性與混亂的系統分類歷史。據估計,牠們所參與的擬態群集可牽涉四個目、約四十四科的昆蟲。

 此外,牠們也具有整個斑蛾總科最發達的,以氰化物為主的化學防禦機制、發香系統,以及最複雜的婚配機制。

 顏聖紘說,之所以挑選蝶斑蛾,在於牠們具有穆氏擬態理論中不被預測出現的「雌雄雙型性與多態性」,而且與多群鱗翅目昆蟲形成複雜的「擬態環」。並以特定基因,重建與這些斑蛾具有擬態關係的蝶類與蛾類演化樹,了解擬態群集形成的年代,不同化學防禦機制涉入擬態的變遷,以及東南亞各島嶼上擬態群形成的過程。

 顏聖紘早在一九九五年就在台灣學術網路上,創立了一個entomology的討論族群。他指出這次得獎的五千歐元,儘管金額不高,卻是一項很大的鼓勵。他特別對本報指出,歐美科學界對於年輕科學家的獎勵寬容又多樣,申請者既無國籍、也無工作單位與年資的限制,很值得台灣作參考。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