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石雕:方城石猴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方城石猴」屬民間石雕藝術品。河南方城民間藝人采用當地石料,雕出猴子的大體形狀,便用黃、綠、紅、黑等顏料塗染勾而成。故又稱「畫石猴」。方成石猴形態多樣,有單猴、雙猴、猴背猴,猴撂猴、母子猴、還有獅背猴、豬背猴等。也制作一些小獅、小虎、蛙類動物。當地人們逢年過節便以此為吉祥物讓孩子佩戴。

(資料來源:世華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就民間藝術的豐富及保留遠古文化內涵的質量而言,秦晉兩地同是令人不可輕視的寶地。然而,山西的地理位置更易於接受八面來風。因此民間剪紙就絕不僅僅是老辣苦澀的遠古藝術因襲或傳承。而是添了些許聰慧精明、靈透乘巧的酸甜味。這酸甜苦辣攪和在一起,釀成了剪紙藝術戲中有戲頗耐品嚐的餘味。
  • 均陶是陶瓷百花園中的奇葩,遠在宋代就著稱於世。均陶美在釉色,絢麗多彩。有藍均、紅均、銅均、白均等數十種,又以藍均秋最為珍貴,贏得「灰中見藍暈,艷若蝴蝶花」的美稱。「堆花」是均陶的傳統裝飾,全憑藝人拇指的功力,將色泥堆貼在坯體上,呈花鳥、山水等不同畫面,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間藝術特色。
  • 大陸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十五個民族有自己的戲曲劇種。這十五個民族分別是: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壯族、侗族、白族、傣族、苗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彝族、佤族、毛南族和仡佬族。新華社今天報導,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悅指出,目前,中國少數民族戲曲,有的是一個民族只有一個劇種,如侗族的侗戲、朝鮮族的唱劇﹔有的是一個民族因人口分佈地域、藝術形態等不同,而分成幾個劇種,如苗族的劇種有湘西苗劇、廣西苗劇、雲南苗劇等。這名中國戲曲專家說,中國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大致可分成兩個方面。從發展歷史來看,有的劇種源遠流長,分佈很廣,如相傳源於八世紀跳神儀式的藏戲,後引入民間藝術,形成獨立完整的藝術形態,至今流傳於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省區和印度等國的藏族居住區﹔從藝術形式上看,有的劇種借鑒了漢族戲曲的戲劇樣式,表演形式程式化,有複雜或簡單的行當劃分,音樂上採用板腔體、曲牌體或者二者兼併,如傣劇、侗戲等。
  • 泥塑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於19世紀中葉盛行中國,其中以天津「泥人張」的泥人和無錫的「惠山泥人」最為聞名。
  • 張巡帶兵軍紀嚴明,陳琳檄文文筆俊美。
  •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在過去三四千年間,其下游決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濫大改道共26次,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為此,歷朝歷代政府都要派官員治理黃河。有清一代,出了幾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為成功之一的當屬道光年間的河道總督栗毓美,清史稿是這樣評價他的:「實心實力,卓為當時河臣之冠,不獨磚工創法為可紀也。」
  • 歷史上的北伐戰爭,既有晉代祖逖中流擊楫的豪放意氣,也有蜀相諸葛亮兵出祁山的鞠躬盡瘁,更少不了岳飛北上抗金、收拾舊山河的壯懷激烈。正因為這些千古流傳的英雄故事,「北伐」也被賦予銳意進取、統一國家的意義。
  • 梁國邊亭的人暗中幫楚人灌瓜而使兩國友好,曾參耕耘誤斬瓜根而被父親杖打。
  • 漢武帝在位時,版圖遼闊,國力強大,對橫行於塞北的匈奴族,已不再採用漢高祖時代的和親政策,而是對匈奴發動一波波的大規模反擊。在對匈奴長達幾十年的征戰中,衛青、霍去病、李廣三人,是抗匈奴名將,而霍去病是三人中戰功最大者。
  • 康熙年間,大阿哥允禔曾掌管養心殿營造事務諸事。有一天,他同西洋人徐日升進殿拜見,並與康熙皇帝閒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