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訊】大理的繪畫和雕塑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特色,「自寫土鳳」是清高宗弘歷評「梵捲」之語,這些藝術作品是研究大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形象資料,也是雲南高原的民族藝術珍寶。這裡介紹的僅只是誕生於大理名城的藝術作品,若就整個南詔大理國藝術而主方,其作品將更為廣泛。如昆明古幢石雕,以及永昌(今保山市)石雕臥佛,劍川金華山和嚴明寧將軍廟兩地的石將軍摩崖造像,安寧法華寺石窟,劍川沙溪的興教寺壁畫,甚至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博什瓦黑巖刻藝術群 ……等等,都應納入其中。
繪畫和雕塑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大理最早的一件雕塑為東不駐時期的青銅藝術品,此件以兩條蒼龍呈太極圖式盤旋為底座,兩龍張口合含一柱,柱上繞一蛇上行,柱頂呈十字形。整體由兩條龍和十字立柱三個組建構成,可以拆卸和組裝。這件藝術珍品是大理市文化館於1982年在市郊大展屯的一座東漢古墓中出土的,距今至少1700年。這件構思奇巧、造型別緻、手法新穎的青銅藝術品,證明大理民族雕刻藝術的源遠流長。
從皮邏閣遷都太和城起,到忽必列滅大理國的515年間,先後有六個王朝的三十九代王以大理為國都,長奇以來它都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隨著與唐、宋王朝、味蕃、印度、東南亞的文化交流,出現了大理文化藝術的大繁榮時期,同時,由於佛教傳入南詔,大理藝術又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