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一曲《廣陵散》名傳千古稽叔夜

來儀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19日訊】稽康就要被處死了,臨刑前,他泰然自若,對著學生和圍觀的民眾,要來古琴,彈了一曲《廣陵散》。曲終,說道:“過去袁孝尼多次要學,都被我拒絕。《廣陵散》從今以後成絕響矣!”這《廣陵散》乃中國音樂史上十大名曲之一。當時,有三千太學生上書,請求以稽康為師,朝廷拒絕。据稱,稽康被殺後不久,擅權朝廷的殺人者司馬昭也後悔了。

這就是歷史上最優美、最從容赴死的故事,它發生在公元262年,稽康時年39歲。

稽康,是魏晉時期有名的“竹林七賢”之一,當時有許多人傾慕他。欣賞他的人稱他:稽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濤曰:“稽叔夜(稽康字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將崩。”

人們用“玉山”比喻稽康的風姿。后來“玉山”喻指風姿俊美的男子。用“玉山自倒、玉山傾倒”等形容男子酒醉后醉態。李白《襄陽歌》詩:“清風朗月不用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成語中的“興高采烈”的出處也與稽康有關,劉勰《文心雕龍》: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

嵇康因鐘會進讒言於司馬昭而被殺。鐘會是當時有名的公子,因才能出眾頗得朝廷賞識。一直也想結交名士嵇康,有一次鐘邀約了一伙當時積极入世的所謂能人才士,突然造訪嵇康,生性孤傲不群的嵇康,正在大樹下設爐打鐵,旁若無人,揮槌不止,一句話也沒有說,鐘會悻然而去。臨走時,嵇康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到是反應很快,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一問一答成了文壇名句。

從此也埋下了鐘會的嫉恨,上書司馬昭:“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市,不為物用,無益于今,有敗于俗,……今不誅康,無以清潔王道。”時值司馬昭正為自己擅權朝廷為正義人士不恥,或嵇康一類的名士的不合作而惱羞成怒,殺了嵇康正合其意。

所以“司馬昭也後悔了”,實際上悔在他的妒嫉與殘忍,竟使嵇康更加清名遠播,嵇康的風骨成為中國文人推崇的精神,從容赴死成為一種境界。

可見精神不死,代代相傳,大大超越了皮囊,且更具生命力。其實人能在生死面前一無所懼,已是超越了人的肉体了,稱之為神的狀態,而精神不朽,正說明了所謂精神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與表現形式。否則他何以在我們生活的空間能持久地延續、表現?雖然我們的眼睛看不見,手也摸不著,卻能實實在在感受到、體會到,那實則是生命的升華,一種更高級的物質,一種更高級的生命存在狀態。

這里不妨還舉一個有名的例子,曹操形象難看,自己也認為是形貌猥瑣,不能在遠方國家來訪的使者面前顯示威儀,就讓當時最具堂堂儀表的崔琰裝扮成魏王曹操,他自己則握著刀立在坐榻旁邊。這就是為人代筆作文章之典故“捉刀”之來歷。接見完畢,曹操派探子去問使者:“你看魏王如何?”使者回答說:“魏王那雅正的儀容風度非同尋常,但坐在旁邊持刀的人物,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可見主宰人的不是簡單的外形而是人的“神”。也并非是思想,因為曹操連一句話也沒講。為什麼叫“精神”,人皆有神,“精神”即神之精華也。人無神,則稱為“行尸走肉”;無德,則稱為“禽獸”,人亡,非真如燈滅,其“神”則离其皮囊,入六道輪迴。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盧懷慎握著宋璟和盧從願兩個人的手說:“你們兩個人一定會當官治理國家,皇帝尋求人才和治理國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統治的時間長了,皇帝身邊的大臣就會有所懈怠,這時就會有小人乘機接近討好皇帝,你們兩個人一定要記住。”
  • 公元502年陰曆4月,蕭衍被禪讓即皇帝位,稱樑武帝,國號樑,建元天監。他即位之初,根據儒家的道理治理國家,勵精圖治。樑武帝提倡尊儒崇佛。
  • 宣宗在皇宮內殿對左右的人說:“當初商湯王以六事自責,以身代犧牲,為民求雨感動上天普降甘露,旱災消失。我今天身為天下百姓之主,非常慚愧遠遠沒有商湯的大德,而雨澇之災如此嚴重,老百姓會怎樣評價我呢?”
  •  周瑜始終力挺少主孫權,朝「南面稱霸」的目標奮勇前行,而在國家面臨曹操數十萬大軍的存亡之際,周瑜力排眾議,一力承擔對抗超級霸主曹操大軍的重責大任。
  • 眼見周瑜治軍冷靜嚴謹,拿捏兩國分寸,進退之間,絲毫不差,劉備內心大為驚嘆,深感敬佩。
  • 在朝廷眾臣面前,周瑜不疾不徐地分析勝敗關鍵。話畢,隨即自薦:只需三萬精兵,就足以抵抗曹軍。 周瑜的一席話,令眾人精神大振。當下,孫權心意遂定,正式拍板連蜀抗曹。劉備與孫權順利結盟,決定共同攜手打一場以寡擊眾的世紀之戰。
  • 魯肅立即動身親赴荊州與劉備聯絡。相傳他騎上一匹白馬,沿著長江西奔。白馬馱著主人跋山涉水,日夜兼程,鐵蹄都磨破了。
  • 建安五年,孫策去世前,解下身上的印綬交給二弟孫權說:「率領江東將士,與天下爭戰,你不如我;但是,舉賢任能,使人才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就不如你了!」孫策逝世,十九歲的孫權繼位為吳侯。
  • 一直以來,周瑜似乎對於功名沒有太大興趣,好像更樂於待在叔叔周尚身邊打雜,彷彿唯一需要做的正事就是幫助孫策征戰江東。
  • 那年,少年周瑜特意前往壽春造訪孫策。兩位少年英雄一見如故,原來,周瑜與孫策同年,周瑜生日只比孫策小一個月,第一次見面,兩人就相談融洽,意氣相投,結下奇妙的緣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