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不快樂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7日訊】前几天,好朋友相邀“聚聚”,欣然前往。席間,大家海闊天空,家長里短,倒也其樂融融。然其中一位朋友卻郁郁寡歡,默默地飲酒。我知道,這位朋友近几年事業、家庭各方面都比較順,不久前,孩子又考進了外地一所重點大學,在常人眼中是喜事連連。可他卻說高興不起來,工作上、家庭里煩心的事很多。比如,孩子在外地總是不放心,生怕他學習上不努力,學坏樣等等。

  我知道,這位朋友的思維是進入了一個死角。他看問題的視角是負面、消極的。盡管在旁人眼中,他處在幸福之中,可他感覺不到幸福,卻為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懮愁,被种种的可怕念頭糾纏。我說,老兄,船到橋門自會直,車到山前必有路,孩子的事,就讓孩子自己去解決,不要太跟自己過不去。

  于是,我想到了這樣一個問題:人為什么會不快樂?為什么有些人盡管身處逆境,卻整天樂呵呵?有些人事事順意,卻仍然郁郁寡歡?說到底是一個思想意識問題。彌爾頓在《失樂園》中有一句話:“意識本身可以把地獄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我認為是比較直觀地講出了其中的道理。我們每個人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看問題的觀念和態度。這位朋友就是因為觀念比較悲觀,結果無形之中給自己增加了許多的壓力,把天堂折騰成了地獄。

  在生活中經常不快樂的人,一种是思想比較狹隘。這种人,一件小事往往看得很大,很嚴重。一种是思想比較敏感,明明是在說別人,他卻認為是在影射他,神經過敏,疑神疑鬼,心里不痛快。還有一种是思想悲觀。一事當前,總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在困難中看不到希望,在胜利時又時時擔心出問題。“人生不滿百,常怀千歲懮”。這种人,該快樂時快樂不起來,而有了事情就更是沮喪、悲哀了。

  著名作家張賢亮寫過一篇《心安即福地》的文章,我看了很有同感。在這篇文章里,他回憶了自己18歲從北京攜老母弱妹來到宁夏,后來年過不惑而孑然一身,為省一角錢而步行十五公里去乘車的經歷。是的,世事万物即在心,心安了,人也樂了。心不安,即使錦衣玉食、華屋豪車,同樣不會快樂。約翰奈斯比特說:“我們必須學會把技術的物質奇跡和人性的精神需求平衡起來。”

  朋友,在當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努力學會在協調好外部環境的同時,注意調理好個人的內心世界。記住:天堂与地獄,就在你心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香港回歸六年,似乎市民變得愈來愈不快樂,失業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位,因經濟原因而自殺的個案激增,上街遊行的的人數越來越多、不滿情緒更是愈演愈烈。立法會議員法律界吳靄儀大律師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回歸六年,香港在管治方面,特區政府並沒有耹聽市民的聲音;在法治方面,香港以往最大的優勢──獨立和健全的司法制度卻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最近發生了歷史性的五十萬人和平及理性上街遊行事件,吳靄儀認為,是市民對信念堅持的表現,也讓她為香港人感到驕傲。
  • 抑郁、虛榮心、嘮叨、嫉妒、說是非……這全都是女人的通病,即使你沒有上述全部的詬病,但某程度上也會因此而變得多疑和不快樂。不妨看看以下小貼士,做個快樂幸福的女人,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困擾……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 時下正當春天,雖然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花兒尚未綻放,樹木也是萌芽狀態,但鳥兒婉轉的鳴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悅。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風景。
  • 余先生的一句話讓筆者心有震悸,事關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團赴普林斯頓,想說服先生回國看看,因他公開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國。故鄉來人勸道,回一趟便能解除鄉愁。先生急了,懟出一句——我沒有鄉愁!
  • 漫步林間小道,穿過亭廊幽徑,聽著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輕柔撫面的風兒;但見鳥鳴山翠,花木蓬勃,白雲繞山崗,飛絮舞流韻。
  • 是不是每一個生命,對春天都有一個約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靜靜地等待。等待中,蓄積著力量,等待中,膨脹著希望,強大著信心?
  • 春風吹拂,大地正變得酥軟,路邊的柳樹,也籠著瑩瑩的鵝黃。河冰化開一道一道冰痕,憋悶一冬天的河水,又歡唱起來了。我知道,人們的覺醒,同樣會給人類的文明,帶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造物主以他神奇之手,正在繪出一個嶄新的天地。
  • 置身其中,我歡心,流淚,在愛與光明中,在苦難與掙扎中,我們創造著繁榮和文明。在深沉與莊嚴的歌聲中,我們明白了輾轉輪迴來到世間的意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