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醞釀十餘年 何懷碩溫柔出書論藝依舊狂狷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7日訊】繼《創造的狂狷》、《苦澀的美感》等藝術論著之後,台灣何懷碩在心中醞釀了十餘年的新作《給未來的藝術家》終於出版,不改其一貫對藝術家應多反求諸己的主張,何懷碩指出「現在有很多人想做個藝術家,很好!但怎麼做?是我這本書想傳達的。」
 坐在位於新店碧潭地區的書房與畫室,一個高架如懸空的讀書桌,何懷碩說,自從一九八五年,草擬了大綱、寫完前言之後,這本書的寫作計畫就擱了下來,但理念不曾忘記。一九九九年,書稿完成,可還是擱著,直到出版社一再催促,才終於付梓。「我以前寫的很多書都是針對一個問題談得比較艱澀,而這本書,有人說從沒看我用這麼溫柔的方式去談。」誠如一位青年導師對學子的諄諄勸說,何懷碩的溫柔之筆化為深入淺出的文章。
 企圖於技法之外,由藝術觀念的啟發,鋪陳一條年輕人如何自學成為藝術家之路,何懷碩認為想成為一個藝術家,須先學會如何發現自己。「雖然我教學很多年,但我無法教學生直接成為藝術家,還是要靠自學,成就自己的藝術風格。盲目跟從大師是沒有用的!」舉張大千為例,何懷碩說,張大千在他心目中,是一個在技巧上可以獨步千古的畫家,描繪任何事物都可以模仿得維妙維肖,但既然是模仿就不是藝術家,只能說繪畫技巧高超。而這也是現今大多數人對藝術的誤解。
 「不要老是去找名家來拜師,或買一些教技法的書來學畫鳥、寫花繪、畫人體。並不是技巧很好或學很多就可以成為藝術家。」何懷碩進一步闡釋,藝術應具備獨特性、母體文化的傳承以及反映所處時代精神等三要素。所謂獨特性也就是擁有藝術家自己的靈魂,這是靠自我追尋所回歸的本我;母體文化指的是一個人成長的文化背景與素養,比如,如果一個猶太人沒有猶太人的風格,必然是從小遠離猶太人的圈子,或根本是自己揚棄猶太傳統,變成別人的跟屁蟲。至於反映時代的精神也很簡單,如果生活在戒嚴時期的台灣,學書畫,卻畫黃山而不畫台灣山水,就是不具備時代精神。
 由這一條觀念的軸線出發,《給未來的藝術家》,不強調學派,也不拘泥於斷代,不專攻於技法,也不囿於中外。由「自我追尋」開始;在「創造的泉源」裡談母文化傳統;而於「師承與借鑑」中剖析在學習過程中融會貫通。之後再進一步探討如何堅定自己的藝術信念,善用工具與技法表達自己,而不是被工具與技法所役。
 書中除文字論術之外,另搭配何懷碩個人的作品及其所珍藏的兩百餘幅圖版,加上深入淺出的圖說詮釋,何懷碩說:「這本書既非藝術導賞,也非藝術趣談,而是專為自我期許的未來藝術家提供誠懇的建議,經驗為借鑑,觀念的切磋,實例的啟發。」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