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欣賞】玉樓春.戲賦雲山

作者:任一仁
font print 人氣: 476
【字號】    
   標籤: tags:

辛棄疾《玉樓春.戲賦雲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雲猜是汝。
常時相對兩三峰,
走遍溪頭無覓處。

西風瞥起雲橫度,
忽見東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誇,
且喜青山依舊住。

【作者簡介】

辛棄疾(公元 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是繼蘇軾之後豪壯派的代表人物,後人常把他們合稱「蘇辛」,足見其影響甚大。

【字句淺釋】
常時:平時,經常。
覓:尋找。
瞥起:驟起。

【全詞串講】

什麼人半夜三更把山推走了?我猜是四面八方飄浮的雲片。
經常與我相對而視的兩三座青山,直走到小溪盡頭也沒有看見。

一瞬間西風乍起,浮雲飄散,忽見東南面有座山似擎天柱一般。
山中老僧也拍手喜笑又誇讚,看青山依舊,笑在眉間喜心間。

【言外之意】

青山立地頂天,似擎天柱一般巍然聳立,給人「真實」、「實在」和「穩重」的感覺;而浮雲使人覺得飄渺、不可捉摸和不可靠。作者常向青山寄託情懷,甚至引為知己,經常相對、相思:
「青山恰對小窗橫」[1]
「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2]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3]

可見作者對青山感情之深!難怪一時不見,便要著急地四處尋找。 浮雲暫起,青山不顯。以假掩真,見者茫然。西風突來,片片吹散。雲已不見,山還是山!

頂天立地、似擎天柱一般巍然聳立的大山,幾片輕飄的浮雲怎麼能推得動?又怎麼能長期遮掩?

注:[1][2][3]分別引自辛棄疾詞作《浣溪沙.瓢泉偶作》《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筑》《賀新郎.邑中園亭》。

──原載正見網 #

責任編輯:王堇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只要心中放下了塵中的爭鬥和妄念,身不出塵也在塵外,「心遠地自偏」,再也沒有什麼事可以叫你搖頭了。
  • 淒涼之夜,作者思念過世的妻子。圖為宋趙伯驌《風檐展卷》局部。(公有領域)
    試想,風雨淒涼之夜,雨點叩打著窗櫺,點點滴滴分明地打在心上;如豆殘燈搖曳著昏黃的燈光,輾轉難眠,獨自臥在空床上;突然湧上心頭的是,以往妻子常常在深夜的昏燈下,挑燈為自己補衣的純樸形象。這,哪裡還用得著別的語言!哀惋而淒絕的這一幕,就足以讓鐵打的漢子也潸然淚下啊!
  • 大梁的景德寺,有峨嵋院道者,嚴守戒律修行,二十年不下坐席。有一天,來了一個布衣青裘的魁偉不凡之人,與道者談得很投機,於是雙方約好第二年的同一天再來相見。
  • 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住在城南長江邊的臨皋亭。後在附近開荒種地,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還在那裡修了棟「雪堂」。這首大名鼎鼎的詞記述了一個深秋之夜,作者在雪堂開懷暢飲後帶醉返回臨皋的情景。
  • 三國時期有一位「醜妻」,頗爲聰慧,即曹魏大臣許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圖》。(公有領域)
    元稹悼亡韋氏詩,通首說得哀慘,所謂貧賤夫妻也。「顧我無衣搜畫篋,泥他沽酒拔金釵」,言其婦德;「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貧。俸錢十萬,僅為營奠營齋,真可哭殺。
  • 《人日》一詩,通過寫景,表達了冬去春來,萬物生機勃發的景象。面對雪霽後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舉辦各種活動來慶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樣興高采烈,而是用「閒吟曠士懷」來抒發自己的襟懷。
  • 皮日休的這首《館娃宮懷古》,前三聯都是描寫館娃宮遺蹟的荒涼景象,尾聯則是表達了對吳王夫差因女色而滅國感到不值。同時,皮日休對越王勾踐利用美色打敗吳國的事情也頗有微詞,他在《館娃宮懷古五絕(其一)》詩中寫道:「越王大有堪羞處,祇把西施賺得吳。」
  • 人說紅塵世間原本就是一個大的名利場,待久了能有幾人不會被誘惑沉淪。守住純淨的初心,感受自然之法的圓容殊勝,自在逍遙、洒脫不羈又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胡令能正是借小兒垂釣的童真視角,為我們展現了如何看淡名利把持本性,清淨無欲的純美內心畫卷。
  • 茫茫的大江南北,走正道,有時候反而事情難辦成。榆莢形如銅錢生在樹上,楊花如玉屑灑落在街頭。
  • 他從官場走來,撣去一身功名浮華,暫別塵世樊籠的束縛與喧囂。他向深山而去,迎來十方松風水月,靜看桃源仙境的清新與生機。這是他安身處世的一幢居所,也是他修行求道的一片淨地。他,篤志修禪的王維,在這座隱士輩出的終南山購置別業,從此往來於鬧市與山野之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