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开云体育app - App Store

文海發現﹕西安發現康熙皇帝數學專著

李天清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5月9日訊】
  
   近日,康熙皇帝數學專著在西安被公佈於世﹐引起了廣泛的興趣。

   據中國數學及古算術專家李培業教授講﹐他47年前﹐即1956年在大學唸書時就在西安古舊書店發現並購買了6套古數學書。書為線裝、藍布包封,小楷宣紙手抄,每一頁都夾有滿文註釋。長寬厚分別約27﹑16﹑1.5釐米。書名為《勾股圖解》兩冊;《算法原本》﹑《直線體》﹑《堆垛(級數)》﹑《借根方比例》各一冊。「文革」過後﹐李教授得以認真研究全書﹐發現在一冊《勾股圖解》中居然有康熙皇帝的數學論文。

   這篇尤為特殊的論文共12頁﹐捲首處赫然有「欽授積求勾股法」的字樣,表明該文出自於康熙皇帝。康熙在專著中論述了5種求解正勾股形(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其中第5種「積求勾股法」在數學史上是個首創,為康熙所發明﹐因此全文以「積求勾股法」為標題。對於另4種方法﹐康熙的求解方法也非常嚴謹﹑合乎數理。

   康熙闡述的「積求勾股法」原文是:「若所設者為積數(面積),以積率六除之,平方開之得數,再以勾股弦各率乘之,即得勾股弦之數。」這句話的意思是,對那些三邊為3﹑4﹑5的整數倍的直角三角形﹐已知其面積,那麼用面積除固定數字6,再把除後的得數開平方,然後分別乘以3﹑4﹑5,就可以得到勾股弦三個數值。

   在此文後,有一段按語,大意是說該法以乘除替開方,知一數就可得其它數,其方便簡單,中國和西方都沒有。當然康熙給出的定理,適用條件嚴格。但即使這樣,「積求勾股法」仍有其獨特之處,此法繼承了中國古算術的成果,且妙在引用了比例的方法﹐完全脫離勾股定理。因此雖然康熙的定理比較簡單,但當時的中﹑西方確實沒人想到。

   康熙作為一代明君,勤奮學習。史書多有記載康熙皇帝喜愛精通算術。他還很喜歡與當時的學者探討數學問題。《勾股圖解》的編纂者「翰林院編修陳厚耀」就是其中一位。目前,北京圖書館還藏有康熙親自參與編輯的「御纂」《三角形論》。此次備受關注的康熙「欽授」著作,是迄今發現的第二部康熙數學著述。◇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在過去三四千年間,其下游決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濫大改道共26次,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為此,歷朝歷代政府都要派官員治理黃河。有清一代,出了幾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為成功之一的當屬道光年間的河道總督栗毓美,清史稿是這樣評價他的:「實心實力,卓為當時河臣之冠,不獨磚工創法為可紀也。」
  • 歷史上的北伐戰爭,既有晉代祖逖中流擊楫的豪放意氣,也有蜀相諸葛亮兵出祁山的鞠躬盡瘁,更少不了岳飛北上抗金、收拾舊山河的壯懷激烈。正因為這些千古流傳的英雄故事,「北伐」也被賦予銳意進取、統一國家的意義。
  • 漢武帝在位時,版圖遼闊,國力強大,對橫行於塞北的匈奴族,已不再採用漢高祖時代的和親政策,而是對匈奴發動一波波的大規模反擊。在對匈奴長達幾十年的征戰中,衛青、霍去病、李廣三人,是抗匈奴名將,而霍去病是三人中戰功最大者。
  • 康熙年間,大阿哥允禔曾掌管養心殿營造事務諸事。有一天,他同西洋人徐日升進殿拜見,並與康熙皇帝閒談。
  • 外驅金虜,內平匪寇,南宋大英雄岳飛以忠義許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紹興五年(1135年),岳家軍平定楊么的洞庭湖之戰,可說是岳飛軍事生涯中一部驚人的傑作。
  • 在現代社會,有些人會認為算命先生能算準別人,卻算不準自己。其實在中國古代,能算準自己命運,甚至離世之期的高人、術士比比皆是。因天機不可洩,有時是不便說與外人聽的。
  • 自束髮從軍到收復建康,岳飛征戰八年,身經大小二百餘戰,終成一位統領精銳部隊的青年將領。金兵撤退後,之前潰逃的宋兵淪落為匪寇,繼續在江西、兩湖橫行作亂。岳將軍來不及撣去一身征塵,毅然投入平定賊寇的戰事。
  •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一曲《揚州慢》,唱出外族入侵時古城揚州的蕭條景象。南宋初年,不僅是揚州,江南半壁江山,都在金兵鐵蹄下遭受著戰火浩劫。亂世中成長起來的大將岳飛,在一片哀音中譜出不一樣的聲調。
  • 公元1127年,趙宋的年號從「靖康」改為「建炎」。宋高宗登基稱帝,歷史正式從北宋過渡到南宋。20多歲的新天子,對金人是戰是和仍然是舉棋不定的態度。同樣年輕的岳飛,卻呈上一封言辭懇切、情感激越的奏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