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湯禱桑林

林蘭
font print 人氣: 6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6日訊】 編者按:天災的始末与君王的德行息息相關。湯王為民獻身的品行順應了天理,天除旱降雨。

商湯朝開始不久,發生了一場旱災,延續七年。“……三月,商王踐天子之位,是歲大旱。”(《通鑒前編》)“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管子· 輕重篇》)

連續七年的旱災,使河干井枯,草木枯死,禾苗不生,庄稼無收,白骨遍野。咄咄逼人的旱災,震撼著整個商王朝。那時的人們都認為是天帝所為。卜辭中就有“貞(問):不雨,帝佳旱我。”(《龜》1.25.13)意思是:不下雨,是天帝給我的旱災。此時,商代為“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小戴札· 表記篇》)因此,自從旱災發生后.商王湯就在郊外設立祭壇,天天派人舉行祭禮,祈求天帝除旱下雨。這就是“郊祭”。

郊祭最初的儀式是:燃燒木柴.用牛、羊、豬、狗等家畜作上供的犧牲。祭祀時,史官手棒三足鼎,鼎內盛有牛、羊等內作供品。史官虔誠地向天地山川禱告說:“是不是因我們的王政事無節制法度?是不是使人民受了疾苦?是不是因官吏受賄貪污?是不是因小人讒言流行?是不是有女人干擾政事?是不是宮室修得太大太美?為何還不快快下雨呢?”這是史官受湯之命,說了六條責備自已的事以求天帝鬼神賜福降雨。然而,祭祀沒有效果。盡管商湯命史官天天祭禮,苦苦哀求,天帝依然無動于衷,沒有賜福降雨。

大旱持續到第七年的時候,商湯命史宮們在一座林木茂盛的山上,選了一個叫桑林的地方設了祭壇,他親自率領伊尹等大臣舉行祭祀求雨。但是祭祀之后也未見下雨,商湯就命史官占卜。史宮們占卜后說:“祭祀時除了要用牛羊作犧牲外,還要用人性。” 湯稍稍沉吟后說:“我祭祀占卜求雨,本是為民,怎能用人去焚燒? 用我來代替吧!”說罷,命左右把祭祀的柴架起來,然后將自己的頭發、指甲剪掉,沫浴洁身,向上天禱告說:“我一人有罪,不能懲罰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人。不要以我一人的沒有才能.使天帝鬼神傷害人民的性命。”禱告完畢,湯便坐到柴上去。左右正要點火,突然烏云四合。大風乍起,人們盼眼欲穿的大雨驟然而至。

人們認定是湯的為民犧牲感動了天帝,才使得天降甘霖,旱情解除。

(正見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翻開中國歷史,當遇到重大災异如蝗災、干旱、慧星出現等時,古時的帝王認為是上天的示警,是對自己統治不滿意的警告,是自己“德不類”,所以要采取“素服”、“避殿”、“撤樂”、“減膳”等措施,以反省,“修德”,甚至還要下“罪已詔”,把導致災禍的原因歸咎于己,讓天下寬恕自己的“失政”于民。這与古時的帝王治國須“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德配天”的宗旨是一致的。

  • 編者按﹕中華民族是驕傲的民族﹐中國人歷來就有敢講真話的傳統。然而中共建立紅色政權(又稱紅朝)以來﹐歷次政治運動中﹐莫不以謊言為基礎。“紅朝謊言”如洪水猛獸﹐“大躍進”﹑“畝產万斤”讓國人生靈塗炭﹐文革十年冤假錯案無數﹐國家主席被游街批斗,無不是謊言助紂為虐。改革開放以後﹐“紅朝謊言”與時俱進﹐具備更高的技巧和迷惑性﹐並向世界擴散﹕在六四﹑法輪功﹑SARS等問題上......“紅朝謊言”仍層出不窮。古人雲“溫古可以知新”﹐為提高民眾對“紅朝謊言”的免疫力﹐不再受中共喉舌的宣傳蒙騙之苦﹐特刊“紅朝謊言”系列文章。期望“以史為鑒﹑澤被未來”﹐同時鼓勵人們敢說真話﹐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 編者按: 中國的歷史是朝代更迭的歷史。你方唱罷,我登場。千万個多姿多彩的主角,千千万万忍辱負重的百姓。然而, 連年起伏的天災似乎是這場大戲的主線。它警示天下;它譴罰違天理之徒。它導演著一代王朝的衰亡,另一明主的興起。
  •  周瑜始終力挺少主孫權,朝「南面稱霸」的目標奮勇前行,而在國家面臨曹操數十萬大軍的存亡之際,周瑜力排眾議,一力承擔對抗超級霸主曹操大軍的重責大任。
  • 眼見周瑜治軍冷靜嚴謹,拿捏兩國分寸,進退之間,絲毫不差,劉備內心大為驚嘆,深感敬佩。
  • 在朝廷眾臣面前,周瑜不疾不徐地分析勝敗關鍵。話畢,隨即自薦:只需三萬精兵,就足以抵抗曹軍。 周瑜的一席話,令眾人精神大振。當下,孫權心意遂定,正式拍板連蜀抗曹。劉備與孫權順利結盟,決定共同攜手打一場以寡擊眾的世紀之戰。
  • 魯肅立即動身親赴荊州與劉備聯絡。相傳他騎上一匹白馬,沿著長江西奔。白馬馱著主人跋山涉水,日夜兼程,鐵蹄都磨破了。
  • 建安五年,孫策去世前,解下身上的印綬交給二弟孫權說:「率領江東將士,與天下爭戰,你不如我;但是,舉賢任能,使人才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就不如你了!」孫策逝世,十九歲的孫權繼位為吳侯。
  • 一直以來,周瑜似乎對於功名沒有太大興趣,好像更樂於待在叔叔周尚身邊打雜,彷彿唯一需要做的正事就是幫助孫策征戰江東。
  • 那年,少年周瑜特意前往壽春造訪孫策。兩位少年英雄一見如故,原來,周瑜與孫策同年,周瑜生日只比孫策小一個月,第一次見面,兩人就相談融洽,意氣相投,結下奇妙的緣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