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彩票在线购买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儿時心靈創傷對成長的影響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5月13日訊】我們總是會對某些特別的事件,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下,容易憤怒,愛發脾气。我們往往認為,是這种事最可惡,或是客觀原因出了問題,卻不知道——我們的負面情緒可能是心靈創傷的延續。

  究竟是什么東西令我惱怒?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會讓我們特別憤怒或傷心,盡管別人反應似乎沒這么強烈,或者事后我們自己也會明白,這件事本身并不那么嚴重。

  一位朋友和老公逛商場,導購員殷勤備至地迎上來,熱情地推銷一款又一款商品。朋友不喜歡這种推銷方式,几次對老公說:“我們走吧!”可他就像沒听見,依然跟著導購轉來轉去。朋友气坏了,扔下老公,一個人跑到老遠去逛。她是學過心理學的,每次發脾气之前都會讓自己停頓3秒鐘。她一邊逛,一邊就開始問自己:我為什么這么生气?是因為我覺得被忽視。在生活中,老公是一個重視太太意見的人。那這么一件小事,我為什么會如此在意?

  她又主動回去找到老公接著逛,但心里依然在琢磨。她知道,這种反應和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有關。在被父母管束的青少年時代,父母對她要求嚴格,必須听話,她不能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從那時起,她最痛恨的就是親人不尊重自己,也會很輕率地給親人下這么一個結論。

  的确,像這位朋友一樣,莫名其妙的情緒會滲透到生活的每分每秒。當碰到不如意的人或事時,我們往往會抱怨客觀環境出了問題、對方太過分或自己當下太愚蠢。可是,也許這并非最重要的因素,而是我們過去的感受、形成的价值觀在這件事上進行投射。

  強大外表的背后是個小小的自我

  人的整體心理狀態完全是過去經歷的延續。就是這么奇怪,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很多事已經過去了、忘記了,我已經很优秀、很完善了,但每個人過去形成的感受,還是會反映到現實生活中。

  這种影響必然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家庭中的排行、學校生活、當時的文化和歷史背景,都會產生深遠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由此形成的家庭氛圍,它几乎造就了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

  父母對孩子的傷害常常是不自覺、不自知的。也許不是打罵,卻留下比打罵更深的烙印。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期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不管他長大以后掙了多少錢,地位有多高,他都可能不喜歡自己。很多品貌俱佳的女孩,哪怕身邊有再多的追求者,她都無法獲得自信。

  這种傷害,年齡越小烙印越深。就像俄羅斯玩具“套娃”,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強大的外表,但他內心深處的自我,卻還是小小的一個。

  很多年輕的父母生下孩子之后就把孩子扔到姥姥(奶奶)家,因為自己要忙工作、忙事業,顧不上啊。但幼小的心靈本能地要依賴他人,因此,姥姥(奶奶)就變成了“媽媽”。當孩子長大以后,父母往往又把孩子接到身邊,而這時,媽媽意味著什么呢?多半只是一個符號而已。

  最要緊的是扔來扔去本身,會讓孩子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長大以后,心理會產生微妙的變化,給自己設置一道牆,不允許別人靠得太近,不讓自己再心痛。

  將來在他處理与愛人的關系上可能會表現出兩种傾向:要么對分离產生焦慮,牢牢地把愛人綁在身邊,在對方身上找到心理需要。要么害怕与人建立親密關系,對与人分离表現得出奇地冷漠和決然。

  提高自我覺察能力

  既然成長的遭遇是這么“被動”,那么面對不斷產生的負面情緒,我們能做些什么呢?遇到不愉快,我們常常這么勸別人:就把它忘了吧!但怎么可能呢?心靈負載的痛苦很難忘記。那些經常纏繞的噩夢,某种似曾相識的場景,都是一种隱約的提醒。

  一位朋友40歲才學游泳———我清晰地記得他第一次下水的情形:臉色蒼白,渾身發抖,那是真正的恐懼,他小時候曾差點被淹死。可是他終于學會了游泳!戰胜了自我。這大概就是常說的“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需要超人的勇气和力量。但在現實生活中,“超人”是很少的。

  最可行的是提高自我覺察能力。自我覺察,并不是反省和自責,而是從客觀的角度認識自我。比如可以問問自己:我在什么情況下會不高興?究竟是什么東西令我惱怒?你會發現,自己的負面情緒多半和過去的經歷有關。當你能夠在這個層面上理解自己,就會減少一點內疚和自責。

  當然,遇到相似的情形,你可能還會發脾气,但你明白了原因,道歉時也會更誠懇一點。

  一位心理治療師講過她的親身體會。“文革”時期,她的家庭遭受極大沖擊,也從此培養了她堅強不屈的性格,曾把一個愛欺負人的小男孩打翻在地———她自己決不受气,也保護身邊的人不受欺負。

  歲月流轉,時代變遷。她自己也漸漸長大、結婚、生子。一次,她帶儿子在樓下玩,忽然發現那几個小朋友明顯在欺負儿子,她頓時火冒三丈。但轉瞬又發現,儿子竟然渾然不覺,既不憤怒,也不委屈,若無其事地繼續跟他們玩。是啊,孩子從小受到家人的呵護,內心安全,并不感到受傷,因此能安然地面對這一切。

  事后她說:如果我沒有學過心理治療,可能會沖上去幫他打一架,也可能會指責儿子:“你怎么這么笨!”我的感受和判斷就會影響孩子,留下烙印,他長大以后再這樣教育子女,烙印就會一代又一代傳下去。

  不管愿意不愿意,“烙印”人人都會有,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還算滿意,就可以這么順理成章地過下去,可如果你總是不快樂,或總是在某些方面不快樂,就需要反思了,假如需要,還可以找個心理醫生幫你觀照一下自己。

  歸根結底,放松一點儿,別過于自責,是理解自己的基礎。實在情緒難以控制,索性先順其自然。不是嗎?也正是由于那么多与眾不同的成長經歷才造就出每個人獨特的個性,也造就出多姿多彩的人生。人格的形成也就是這么整合出來的。想想看,要是大家都精通心理學,為人處世都按照心理健康的統一標准,那個性不就都一樣了嗎?這個世界該多么單調啊!

  (作者為北京大學心理咨詢中心教師)

  我們總是會對某些特別的事件,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下,容易憤怒,愛發脾气。我們往往認為,是這种事最可惡,或是客觀原因出了問題,卻不知道———我們的負面情緒可能是心靈創傷的延續

  方新

  究竟是什么東西令我惱怒?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會讓我們特別憤怒或傷心,盡管別人反應似乎沒這么強烈,或者事后我們自己也會明白,這件事本身并不那么嚴重。

  一位朋友和老公逛商場,導購員殷勤備至地迎上來,熱情地推銷一款又一款商品。朋友不喜歡這种推銷方式,几次對老公說:“我們走吧!”可他就像沒听見,依然跟著導購轉來轉去。朋友气坏了,扔下老公,一個人跑到老遠去逛。她是學過心理學的,每次發脾气之前都會讓自己停頓3秒鐘。她一邊逛,一邊就開始問自己:我為什么這么生气?是因為我覺得被忽視。在生活中,老公是一個重視太太意見的人。那這么一件小事,我為什么會如此在意?

  她又主動回去找到老公接著逛,但心里依然在琢磨。她知道,這种反應和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有關。在被父母管束的青少年時代,父母對她要求嚴格,必須听話,她不能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從那時起,她最痛恨的就是親人不尊重自己,也會很輕率地給親人下這么一個結論。

  的确,像這位朋友一樣,莫名其妙的情緒會滲透到生活的每分每秒。當碰到不如意的人或事時,我們往往會抱怨客觀環境出了問題、對方太過分或自己當下太愚蠢。可是,也許這并非最重要的因素,而是我們過去的感受、形成的价值觀在這件事上進行投射。

  強大外表的背后是個小小的自我

  人的整體心理狀態完全是過去經歷的延續。就是這么奇怪,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很多事已經過去了、忘記了,我已經很优秀、很完善了,但每個人過去形成的感受,還是會反映到現實生活中。

  這种影響必然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家庭中的排行、學校生活、當時的文化和歷史背景,都會產生深遠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由此形成的家庭氛圍,它几乎造就了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

  父母對孩子的傷害常常是不自覺、不自知的。也許不是打罵,卻留下比打罵更深的烙印。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期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不管他長大以后掙了多少錢,地位有多高,他都可能不喜歡自己。很多品貌俱佳的女孩,哪怕身邊有再多的追求者,她都無法獲得自信。

  這种傷害,年齡越小烙印越深。就像俄羅斯玩具“套娃”,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強大的外表,但他內心深處的自我,卻還是小小的一個。

  很多年輕的父母生下孩子之后就把孩子扔到姥姥(奶奶)家,因為自己要忙工作、忙事業,顧不上啊。但幼小的心靈本能地要依賴他人,因此,姥姥(奶奶)就變成了“媽媽”。當孩子長大以后,父母往往又把孩子接到身邊,而這時,媽媽意味著什么呢?多半只是一個符號而已。

  最要緊的是扔來扔去本身,會讓孩子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長大以后,心理會產生微妙的變化,給自己設置一道牆,不允許別人靠得太近,不讓自己再心痛。

  將來在他處理与愛人的關系上可能會表現出兩种傾向:要么對分离產生焦慮,牢牢地把愛人綁在身邊,在對方身上找到心理需要。要么害怕与人建立親密關系,對与人分离表現得出奇地冷漠和決然。

  提高自我覺察能力

  既然成長的遭遇是這么“被動”,那么面對不斷產生的負面情緒,我們能做些什么呢?遇到不愉快,我們常常這么勸別人:就把它忘了吧!但怎么可能呢?心靈負載的痛苦很難忘記。那些經常纏繞的噩夢,某种似曾相識的場景,都是一种隱約的提醒。

  一位朋友40歲才學游泳———我清晰地記得他第一次下水的情形:臉色蒼白,渾身發抖,那是真正的恐懼,他小時候曾差點被淹死。可是他終于學會了游泳!戰胜了自我。這大概就是常說的“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需要超人的勇气和力量。但在現實生活中,“超人”是很少的。

  最可行的是提高自我覺察能力。自我覺察,并不是反省和自責,而是從客觀的角度認識自我。比如可以問問自己:我在什么情況下會不高興?究竟是什么東西令我惱怒?你會發現,自己的負面情緒多半和過去的經歷有關。當你能夠在這個層面上理解自己,就會減少一點內疚和自責。

  當然,遇到相似的情形,你可能還會發脾气,但你明白了原因,道歉時也會更誠懇一點。

  一位心理治療師講過她的親身體會。“文革”時期,她的家庭遭受極大沖擊,也從此培養了她堅強不屈的性格,曾把一個愛欺負人的小男孩打翻在地———她自己決不受气,也保護身邊的人不受欺負。

  歲月流轉,時代變遷。她自己也漸漸長大、結婚、生子。一次,她帶儿子在樓下玩,忽然發現那几個小朋友明顯在欺負儿子,她頓時火冒三丈。但轉瞬又發現,儿子竟然渾然不覺,既不憤怒,也不委屈,若無其事地繼續跟他們玩。是啊,孩子從小受到家人的呵護,內心安全,并不感到受傷,因此能安然地面對這一切。

  事后她說:如果我沒有學過心理治療,可能會沖上去幫他打一架,也可能會指責儿子:“你怎么這么笨!”我的感受和判斷就會影響孩子,留下烙印,他長大以后再這樣教育子女,烙印就會一代又一代傳下去。

  不管愿意不愿意,“烙印”人人都會有,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還算滿意,就可以這么順理成章地過下去,可如果你總是不快樂,或總是在某些方面不快樂,就需要反思了,假如需要,還可以找個心理醫生幫你觀照一下自己。

  歸根結底,放松一點儿,別過于自責,是理解自己的基礎。實在情緒難以控制,索性先順其自然。不是嗎?也正是由于那么多与眾不同的成長經歷才造就出每個人獨特的個性,也造就出多姿多彩的人生。人格的形成也就是這么整合出來的。想想看,要是大家都精通心理學,為人處世都按照心理健康的統一標准,那個性不就都一樣了嗎?這個世界該多么單調啊!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湖北省某縣,一對因家庭糾紛十几年互為冤家對頭的妯娌,在法輪大法的佛光普照下,終于解開了心頭的怨恨,成為攜手共修的同門弟子,在鄉間傳為佳話,人們為法輪大法教人向善,淨化心靈的神奇而贊不絕口。
  • 看她聆聽時那份專注、祥和,在真善忍的心靈契合中,一切過往的林林總總,剎時消滅殆盡,感覺說不出的美好。總還是有些齟齬,衝突也在所難免。如果說,人生就是一場修煉,那麼真要慶幸自己可以身為人父,她讓你明白了間接阻礙雙方成長的,竟然是自己對情的強大執著;她讓你放下成人的條條框框,返回童真;她讓你學會自我反省,不規避;她讓你學會包容與善解;當放下為人父的威權後,驟然發覺,原來,真正成長的,正是伴隨在她身邊的我,真正受到觀護的,正是那位小天使的老爸。
  • 許多人對精神病友充滿誤解和歧視,為增進民眾對精神疾病的了解,並配合聯合國世界心理健康日,第一屆心靈影展七日起在真善美戲院免費登場,將放映「美麗境界」、「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等六部電影,讓大家透過電影認識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已是現代社會普遍現象,台灣提供精神疾病正確資訊的管道不足,因此社會大眾多半對其充滿錯誤偏差觀念,甚至排斥精神病友,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和台北市立療養院為此舉辦「看見另一種靈魂--2003年第一屆心靈影展」。
  • 醫生為一名76歲、二次大戰的退伍軍人動膝蓋手術,因為老先生的膝關節發炎,疼得厲害。醫生在膝頭的皮膚上作了一個切口,撥弄了一下裡面的組織,便把皮膚切口縫合。除了皮膚那一刀外,醫生根本沒為他的膝蓋動過任何其它手術。
  • 據中央社4月6日報導,副總統呂秀蓮上午前往桃園縣參加第二屆優質創業婦女表揚大會,她致詞時表示,SARS的嚴重性猶如「第三次世界大戰」,其中是否隱含著上天對於社會迷失的一種懲罰,她呼籲現代人在重視物質財富前,更要重視心靈財富,並實行敬天、惜地、愛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六卦」。
  • 許多夫妻之所以走向离异,是平時懸而未決的矛盾長期堆積的結果。為什么會發生矛盾堆積?主要在于缺乏一种經常的、面對面的心靈的交流和溝通。
  • 無論是哪次戰爭,都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心靈的創傷。因此,反對戰爭,是人們愛好和平的美好愿望的自然表達,反對戰爭,便是無條件的正确前提,是表現人們高尚情操和正義精神的主張。可是這种不分青紅皂白籠統的反戰主張,便也成
    為那些別有用心者的招牌,他們也強烈地反戰,高呼和平的口號,可是卻并沒有真正想把和平帶給人民。他們只是想利用人們熱愛和平的感情,來滿足一己之私心。
  • 每當看到孩子整天躁動不已,事事不專心,騷擾他人,我們常會說他是個「過動兒」。除了過動症,兒童、青少年常見的心理精神病症還有自閉症、憂鬱症、焦慮症等等。據報導兒福聯盟的兒童專線自四月開辦以來,就有不少孩子來電訴說他們的心事。他們的父母親未必知情,忽略了孩子的異常表現,無法認知到孩子也有心理精神、情緒行為方面的困擾或疾病,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往往就被低估了。
  • 雖然讀了四十年的書,有了令人稱羨的名聲和地位,但我卻還是像處於險象環生的峻嶺之中,一身的疲憊、兩肩的重擔,卻不知將攀向何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