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灝年:《誰是新中國》上卷-第二章第三節

中國人民堅持反對北洋軍閥假共和真復辟以「護法」

中國現代史辨
辛灝年著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

(http://www.iloveguava.com)
第二章
中國民主革命迎來了革命與復辟的反覆較量

三 中國人民堅持反對北洋軍閥假共和真復辟以「護法」
—— 兼述五四愛國民主運動

第一、北洋及各派軍閥假共和以復辟、混戰的緣由

中國人民在擊敗袁世凱和張勛的兩度公然復辟之後,一是袁、張的失敗,昭示了中華民國國統已為民心所確認。二是全國人民反袁、反張的同仇敵愾之氣,已使得任何有槍有勢而欲奪取中央政權或割據一方者,俱已深深明白,唯有頂起中華民國的國統,扛起共和的招牌,才有可能爭取民心,或擁有民心。但是,也正因為帝制已絕,無君可忠;袁氏已死,無人可服;民主共和,軍閥不通。加之大軍閥要仗武力以統獨江山,小軍閥要擁兵割據以稱雄自保,尤其是北洋派軍閥,11 一為遺朝之兵,二為袁家班底,三為實力雄厚,他們才將袁、張復辟失敗後的中國,推向了復辟和混戰的歷史大混亂之中。

第二、段祺瑞假造共和、意在專制、首開軍閥復辟混戰的端緒

一九一七年七月,段祺瑞因重掌國柄,遂於共和名義之下,一是拒絕恢復「臨時約法」與國會;二是藉對德參戰而一再擴大對日借款,藉以擴充皖系軍事力量;三是為借日款而與日本換文,欣然同意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並與日本簽訂軍事協定,12 同意日本在中國駐軍並將國家資源作抵押;四是組織安福俱樂部以成立段氏安福國會,使國會成為他專制權力暢行無阻的「通行證」;五是反對和平統一,高喊武力統一,對孫中山為「護法」而在廣東建立的南方革命政府實行武力討伐;六是一意擴張皖系,打擊直系,決以武力解決與直系的沖突,從而導致直、奉聯合和「八省反皖聯盟」的成立。一九二零年七月十四日爆發的直皖戰爭,遂成為北洋軍閥長期復辟混戰的端緒。

第三、各派軍閥的連年混戰

直皖戰爭雖以皖敗而直、奉勝以告結束,但由於直系吳佩孚被任命為兩湖巡閱使,直系齊孿元、陳光遠、蕭耀南又獲江蘇、江西和湖北督軍位置,並連續贏得對陝、鄂、川等省的軍事勝利,大大地擴充了地盤,從而引起奉系軍閥張作霖不滿。再者,於一九二零年八月組成的靳雲鵬內閣,始親奉,後又親直。張遂於一九二一年十二月抵京倒靳雲鵬內閣,組親日派梁士詒內閣。但梁內閣既釋放安福系戰犯,又任親日派曹汝霖要職,並參加「山東問題祕密談判」,以取日本借款,迭遭全國反對,吳佩孚遂與直系各督軍通電反梁,逼梁下台。一九二二年一月梁下台,顏惠慶組閣,奉軍遂入關備戰,直系亦調軍隊因應,從而造成一九二二年四月二十九日第一次直奉戰爭的爆發。

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因原馮國璋部下西線奉軍一部停止戰斗,從而牽動整個西線(平漢)奉軍瓦解,加之東線(津浦)奉軍又敗,結果奉敗直勝。北京政府遂在吳佩孚指使下,免張作霖本兼各職,令其聽候查辦。張作霖卻在日本支持下,用東三省議會名義,宣布東北閉關自治,自任東三省自治保安司令。其後,張因不甘,又於是年六月四日再派兵至秦皇島與直軍戰,卻又因先勝後敗,英、美出面調停,張只好簽立停戰條約。此後,奪取了北京政權的直系,尤為實力派吳佩孚,便一邊打出恢復「中華民國法統」的旗號,先擁黎元洪復位,以示法統;再迫黎元洪退位,以於法統之下,賄選曹錕。13 曹錕雖賄選總統成功,卻遭遇全國反對。吳佩孚遂以洛陽為大本營,如段祺瑞一樣,打出了「武力統一」的旗號,並且先發制人,首命孫傳芳為閩粵邊防督辦,南抗廣東孫中山,繼命周蔭人為福建督軍,北逼皖系浙江督軍盧永祥。第一次江浙戰爭遂於一九二四年九月三日開仗 —— 直系軍隊由閩、蘇、皖、贛夾擊盧永祥,孫傳芳則越仙霞嶺由閩入浙作戰。十月十二日盧永祥敗逃日本,直系齊孿元占領上海。奉繫於九月十五日入關討直,直繫於九月十八日宣布討張。吳佩孚親任討逆軍總司令攜軍北上,赴山海關督戰。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

第二次直奉戰爭雖是直奉兩系軍閥間又一次為爭奪中央政權的戰爭,但因直系第三軍討逆司令馮玉祥外接廣東,陰連奉張,暗叛直系,並在其部將鹿仲麟和北京警備副司令孫岳及直軍第二路軍司令胡景翼支持下,回師北京發動政變,呼籲和平,趕出遜帝,北京政府遂被迫下令停戰,並解除吳佩孚軍職。其時,適奉軍又在山海關大敗直軍,馮軍亦在楊村與北倉打敗吳佩孚,吳主力基本被消滅。第二次直奉戰爭便以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日曹錕辭職,即直敗奉勝為告終。

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的北京政變,它積極的一面,一是廢了溥儀滿清皇帝的稱號,並驅之出宮,僅年付五十萬圓以維持家用。二是馮玉祥在段祺瑞、張作霖同意下,決定邀請孫中山北上,從而在全國促成召開國民會議的運動,並由之而引發了「首都革命」、即一系列反對軍閥復辟混戰賣國的群眾運動。其消極的一面,一是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六日,馮玉祥、孫岳、胡景翼已發出擁護段祺瑞復職的電報,十一月又在天津會議上共舉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遂使段政權復活,並由此而產生段氏「善後會議」,14 使民眾所追求的國民會議不能召開。二是馮玉祥等以私家之兵組成中華民國國民軍,馮自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胡景翼和孫岳為副司令兼第二、三軍軍長,從而在各系軍閥中不僅增添了一個「馮系軍閥」,迅疾地誘發了一場更大的內戰,而且為馮系謀得了「革命」的招牌,為北伐勝利後的中華民國埋下了又一場分裂與叛亂的巨大禍患。

因第二次直奉大戰的結果是奉皖兩系控制了北京政權,段祺瑞重新上台,段政府遂於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任命皖系敗將盧永祥為蘇、皖宣撫使,免齊孿元江蘇督軍職務。盧永祥遂與山東軍閥張宗昌引奉軍占領浦口、南京一帶,齊孿元乃與孫傳芳組織江浙聯軍,進攻北京政府委派的淞滬軍使張允明,交戰於無錫。後因孫傳芳突然宣布撤兵,而使齊軍大敗。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八日,齊孿元通電下野。同日,奉軍進入上海。這便是第二次江浙戰爭及其結局。

在第二次江浙戰爭中,孫傳芳雖因背齊而使齊敗,奉軍就此而源源開往上海,卻因此而立即引起了其他軍閥的恐慌和反對。孫傳芳遂決定聯馮反奉,於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五日,以「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名義通電討奉,十月十六日攻占上海,十月十九日占南京,十月二十三日占蚌埠,十一月十八日占徐州,逼使奉軍退守山東境內。孫傳芳遂建立東南五省聯軍,自命東南五省官員,從此於吳佩孚兵敗之後在武漢建立的十四省聯軍中脫穎而出,自成體系,不再聽吳指揮。

一九二五年在奉軍被孫傳芳趕出蘇、皖兩省後不久,其內部曾發生郭松齡倒戈張作霖的內戰。15 郭松齡因李景林的出賣而戰敗亡命。其先,因馮玉祥曾為救郭松齡而向李景林提出假道熱河,為李所絕,郭死後馮遂發兵攻李,占天津,李景林只好退兵山東,與張宗昌結成「直魯聯軍」。是年底,馮又試圖聯吳佩孚以制張作霖。未想吳未忘舊仇,非但拒絕,更致電張作霖,要聯奉討馮。一九二六年一月張學良復吳電表示諒解,由是直吳與奉張重結,並且聯合李景林、張宗昌的直魯聯軍,以攻打馮玉祥的國民軍。直吳軍由京漢線北上,直魯聯軍由津浦線北上,奉軍負責關外並助吳軍餉二百萬圓,議定將來北京政局由吳佩孚主之。此次大戰,吳佩孚、張作霖、李景林、張宗昌打勝,馮國民軍敗亡大半,後困於西北。大戰期間,一是導致日本軍隊炮擊大沽口和日、英等八國的蠻橫干涉,造成「大沽口事件」;二是引發「反奉倒段」運動和國民軍鹿仲麟部發動兵變推倒段政府;三是北京「三一八」慘案的發生。

一九二六年四月奉直、直魯軍進京,吳佩孚便提出恢復曹錕法統。16 張作霖則提出恢復「臨時約法」,同時召集國會開會,組織由他所控制的攝政內閣。其後,歷經顏惠慶、段錫矽和顧維鈞等內閣,直至一九二七年六月,張作霖自組安國軍政府,自任大元帥,掌控北京政權。

自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七年十一年間,除掉皖系、直系、奉系等大軍閥為爭奪北京政權而迭起的大型混戰以外,各地方軍閥為擁兵自保,同樣是長期混戰不止。其中省與省之間的混戰,和一省之內的混戰,可謂此起彼伏,連連不斷。其間,僅四川境內便有大小混戰四百三十九次之多。如前所說,這些混戰,在大軍閥雖為爭奪中央政權,以期武力統一和復辟天下;在小軍閥則為擁兵以自保,或奪地以稱王。但在名義上,他們不是假共和以興師,便是借自治或聯省自治以用武。中華民國的國統誰都要搶;中華民國的法統誰都要閹割;國會和「臨時約法」 —— 這兩個中華民國國統和法統的標志,更是成了各路軍閥或號令天下以稱王師,或奪地稱雄以做霸主的法寶。至於遍及數省,由軍閥標立與標榜「憲法和憲政」,以行封建割據之私的情形,乃事所不鮮。此亦足以證明,假共和之名以行專制之實,實已成為大小軍閥長期推行復辟混戰的一塊遮羞布。

第四、中國人民堅決反擊軍閥的復辟與混戰

誠然,袁、張之後的中國人民,蓋因「懂共和、解民主」,「厭絕專制,寶愛共和」(陳獨秀語),才始終堅持反對北洋軍閥的假共和與真復辟。同時,一是因軍閥混戰而不能在政治上造就專制一統的局面,從而為反對軍閥復辟混戰提供了政治上的自由條件。二是中華民國國統和法統的鉗制,又使得軍閥們不敢仿效袁、張以公然復辟,而只能假共和以行復辟之實。這就給反覆辟帶來了明確的立場,積聚了正義的力量。三是辛亥之後思想輿論的高度自由,乃予人民、尤予知識界以宣傳反對軍閥復辟混戰的廣大思想輿論陣地。四是兼以推廣白話文與文學革命、意在反覆辟的新文化運動,以及其後的五四愛國民主運動,又在相當程度上普及了文化,提高了民智,迅疾提升了整個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質。因此,自一九一七年段祺瑞由再造共和的大英雄一變而為再造復辟的大軍閥起,中國人民反對軍閥復辟、混戰和賣國的斗爭,直如長江後浪推前浪,浪浪相推,波峰疊起。中國人民反對軍閥假共和、真復辟的斗爭,可分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從反段護法、反段賣國到五四愛國民主運動的爆發

一、蓋因段祺瑞在成為「再造共和」的大英雄之後,轉身便要做拒絕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的大軍閥,孫中山立即在全國人民的反段聲中,於一九一七年七月高舉起「反段護法」的旗幟,公開揭穿了段祺瑞「假共和之面孔,行其專制之手段」的復辟本質。隨後,原國民黨議員中商榷系及政學系的一百五十名議員和海軍總長程璧光乃追隨孫中山南下,於廣州召開「非常國會」(因法定人數不夠),決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並即刻分兵湖南,以發動護法戰爭。

二、如果說一九一五年袁世凱因接受日本「二十一條」,就已引起過日本留學生和國內學生及民眾的堅決反對,那麼,一九一八年五月,當段祺瑞欲借參戰(指歐戰)向日本借款以圖擴充皖系,並不惜以國家資源作抵押,與日本簽訂軍事協定,同意日本在我國駐軍時,17 中國留日學生中的絕大多數人,遂立即在東京舉行示威遊行,表示抗議。其時,因日本政府毆打逮捕中國留學生,留學生乃宣布罷課並組織救國團體,宣傳愛國反日,同時派遣兩千人急速回國,以聯系國內各地高校發動反段愛國運動。由是,北京、天津、濟南、上海、福州等地相繼爆發反對段祺瑞賣國的學生運動,全國各地「抵制日貨」的運動亦得以迅速展開,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基礎。所以,一九一九年春天,當中國人民得知「巴黎和會」將把戰敗國德國在戰勝國中國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時,一場以「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為中心內容的,反對軍閥復辟愛國的偉大群眾斗爭 —— 五四愛國民主運動,便立即鋪天蓋地地席捲在中國的大地之上。

為了制止賣國政府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在校長蔡元培的支持下,北大學生即於五月三日晚議決「通電巴黎專使不得在和約上簽字」,並於翌日 —— 五月四日,聯合北京十三所大專學校的學生,齊集天安門舉行盛大遊行示威。當日下午四時許,學生火燒曹汝霖宅,痛打章宗祥,18 三十二名學生因此而被捕。於時,北大校長蔡元培固言「今日發生之事,乃屬愛國運動,此種愛國運動在各國是最平常的事,大家不必驚慌,我當負責營救」,國會亦有代表聲明,表示要贊助學生的行動。始未參預的清華大學代表隨即表示將與各校同時行動。警官學校代表更已出示「殺賣國賊」的血書。朝陽大學的代表則提出了發動抵制日貨的運動。五月六日,「北京中等以上學校聯合會」成立,並再一次致電巴黎拒絕簽字。學生的愛國行動和政府逮捕學生的行為,激勵和激怒了全國民眾。京師總商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聯合全國各商會一起援助學生。上海、天津各地,各團體或個人紛紛電請政府釋放學生。山東省議會正副議長等四人赴京與山東籍國會議員議決要求釋放學生,並為山東問題失敗彈劾內閣。於是國會提案,誓不承認「二十一條」和段祺瑞與日本簽訂的「順濟鐵路合同」(段託名修路以籌款擴兵),已未俱樂部甚至提出要彈劾總統袒護賣國賊的行為。由是,政府因蔡元培願以身家性命作保學生復課,而釋放學生。

然而,五月四日學生火燒趙家樓,痛打曹汝霖,雖迫使曹、章、陸三人辭職,但蔡元培因保護學生而遭到曹、章、陸謾罵,也被迫辭職。前者雖無人為其「鳴冤」,後者則受到廣大教職員工以全體辭職相同情。北京政府遂同時慰留蔡元培與三國賊,並更換教育部長,撤換高等學校校長多人。由是,北京中等以上學校聯合會遂再度決定罷課,並堅持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掀起了更大的運動高潮。然而,北京政府所採取的監控新聞、禁錮輿論、取締學生活動和為曹、章、陸辯護等做法,特別是總統徐世昌於六月一日下達責斥學生的命令,北京政府於六月三日逮捕演講學生一百七十八名,六月四日拘捕學生八百餘人之等等倒行逆施,非但沒有將「真理所在,死生以之;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學生運動鎮壓下去,反而激起了全國學生和各界民眾的一致反抗。孫中山遂領銜以廣州軍政府七總裁名義聯名通電,表示支持學生運動;廣東非常國會亦宣言痛詆曹、章、陸賣國;天津、武昌、杭州、青島、煙台、蕪湖、保定、福州、南昌、常州、登州等各地學生紛紛成立組織以聲援首都學生;上海、天津、濟南、寧波、廈門、鎮江、漢口、蘇州、無錫、常州、揚州的工商界,亦公開聲明支持學生。自六月五日起,上海及各地工商界始共同宣言「不除國賊不開門」。上海商界還決定提倡國貨,不用日輪裝貨,不用日鈔,各著名大報亦聲明不登日商廣告。天津商界還將所訂日貨全部退還。長江流域商人亦同聲排斥日貨。自六月六日起,上海浦東工人率先罷工以聲援學生。「賣國賊存在一日,商學工界即輟業一日」的呼聲響遍國中。

在全國各地各界的巨大壓力下,六月五日,政府釋放學生;十日,政府免曹、章、陸職務;十三日,國務總理錢能訓辭職,大總統明令禁止鎮壓學生運動;六月二十八日,巴黎和會代表在全國人民七千多份函電和法國三萬多名華僑及留學生的逼迫下,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不僅獲得了反對軍閥政府賣國的勝利,而且獲得了反對軍閥政府鎮壓人民民主運動的勝利。正是這一雙重的勝利,才決定了五四運動作為愛國民主運動的性質。中國人民反對北洋軍閥及其北京政權「假共和以復辟」的斗爭,亦因此而走完了第一個大階段。

第二階段:中國人民為捍衛中華民國國統和法統的種種奮斗

這一階段,從時間上看,是在直皖戰爭與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後,直到第二次直奉戰爭的爆發。就事實上看,則從全國人民反對曹錕賄選,直到全國民眾提出種種「維護中華民國國統與法統」的要求。

一、因直系在直皖戰爭和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的勝利而擴大了地盤,充實了武力,劫奪了北京政權,因而,它才在恢復中華民國法統的虛假幌子下,導演了一場「擁黎上台」、「迫黎下台」19 和曹錕賄選總統的丑劇。這個丑劇,一方面將他們要恢復中華民國法統的假戲暴露無遺,一方面則將中華民國共和法統閹割得不成樣子,使得深受大軍閥混戰之苦的國民,又一次斷送了要求實現共和的希望。因此,自曹錕賄選一開張,不僅痛苦憤懣之情激蕩民心,而且頓足斥罵之聲震撼全國。上海有國民討曹遊行大會,杭州有討曹救國大會,各省學生再起學潮以討曹錕、誅議員。上海工商界還召開省區公民大會,決議將受賄議員由本省各法團抄沒其家產,削除其籍貫。浙、皖等地的學生,有的搗毀議員家庭,有的發起鋤奸會,擬將受賄議員鑄成鐵像,以留永世之罵形。雖然曹錕一系多方鎮壓 —— 如逮捕記者,封鎖輿論等,但全國人民的反賄選斗爭仍然愈演愈烈。一百餘名旅滬拒選議員紛紛發表聲明,聲討賄選之罪。其他懷恨直系的大小軍閥,諸如雲南唐繼堯、浙江盧永祥、奉天張作霖、淞滬何豐林、四川熊克武等也先後通電反曹賄選。可以說,正是曹錕賄選和其後吳佩孚所叫喊的武力統一,才從反面促成了全國反直運動的發展,誘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的爆發,促成了馮玉祥倒戈與北京政變的發生。

二、應該說,自直皖戰爭和第一次直奉戰爭起,全國民眾反對軍閥混戰的斗爭,便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個斗爭,一方面因維護中華民國共和法統而帶有鮮明的反覆辟性質;另一方面又因反對軍閥爭奪中央政權而具有揭穿軍閥「假共和真復辟」的作用。加上新文化運動蓬勃發展的影響,與五四運動勝利成功的激勵,在思想、文化、教育各界,直至在地方軍閥中間,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擁憲立憲」和「自治聯治」的運動。這些運動的共同出發點,是要以制定國家的根本大法,來肯定、維護和發展中華民國共和國統;這些運動的共同要求,則是要用中華民國的共和法統,來遏止軍閥混戰、謀求祖國的和平與統一。雖然就地方軍閥而言,此亦無非是又一層次的「假共和」而已。一九二二年十一月《東方雜志》曾出版兩期「憲法研究專號」,稱「民國已十一年,然兵連禍接,擾攘至今,根本大計,迄未公布」,因而「吾國今後國民之責任,唯促成憲法之制定,裨政治入軌,絕亂源,定國基,然後徐圖興國之道而已」。一九二二年五月,胡適之、蔡元培、王寵惠等亦在「我們的政治主張中」,提出要組織一個好政府,即「一個憲政的政府,一個公開的政府,一個有計劃的政府」,更提出「組織一個好政府,是政改的唯一下手功夫」。20 並且,繼清末就有人提出要在中國建立一個聯邦制國家的思想,一九二零年十一月,章太炎在北京《益世報》上發表「聯省自治虛政府議」一文,以「近世所以致亂者,皆由中央政府權籍過高」為由,提出「中央政府只宜虛置」。一九二二年九月,胡適之則提出了「建立在省自治上面的聯邦的統一國家」之建議,等等。21 正是上述鮮明反對軍閥混戰的思想和輿論,才一方面導致了「廢督裁兵」等推倒軍閥具體辦法的出現,22 又導致了地方軍閥割據勢力為在大軍閥混戰中擁兵自保,而高唱「制省憲、省自治直至聯省自治」的高調,甚至「付諸實踐」。23 雖然他們的行不通乃為勢所使然,但是在同聲相求以反對大軍閥復辟混戰和小軍閥擁兵割據上面,應該說還是起到了一定的宣傳作用和發動作用,為嗣後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的「北京政變」和其後全國人民反對軍閥復辟混戰直至消滅這一混戰,統一中華民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政治影響。

第三階段:從國民會議運動到三一八慘案

雖然在反曹錕賄選之後,一方面出現了群眾運動的低潮期,一方面知識界又提出了種種反對軍閥復辟混戰的思想和方略,然而,隨著第二次直奉大戰的爆發,尤其是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卻迎來了又一個更大的和更加持續的反對軍閥復辟混戰的群眾運動高潮。

一、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五日,馮玉祥在北京召集政治軍事會議,在段祺瑞和張作霖的表態歡迎下,決定電請孫中山北上共商時局。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日,孫中山遂以中國國民黨總理的名義發表「北上宣言」,重申國民革命的目的,主張召開國民會議以決國是。由是,全國立即出現促成召開「國民會議運動」的高潮。穗、京、滬、津、漢、濟、寧、徐州、張家口等地的人民團體紛紛通電,擁護召開國民會議;滬、粵、鄂、湘、浙等省均成立了「國民會議促成會」,北京還成立了「婦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以推動國民會議的召開。然而,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段祺瑞執政府卻公布「善後會議」條例(參見注十四)。由於該條例凸顯了各派各地軍閥只想實行聯合執政,既未「新其貌」、更未「新其心」的特點,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國民黨遂通電首先反對召開善後會議。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日,廣東國民會議促成會組織十萬人遊行,以反對善後會議。一九二五年元月三十一日,孫中山指示國民黨員拒絕參加善後會議。一九二五年三月一日,於善後會議召開之際(二月一日至四月二十一日),社會各界聯合在北京召開了「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公開否認段政府的「善後會議」,重申打倒軍閥的主張,決議指出:「中國國民欲求恢復民族獨立與自由,即在以國民會議產生革命政府,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雖然孫中山先生的逝世和段政府拒絕召開國民會議,造成了國民會議的流產,但由於召開國民會議以決國是的要求已經深入人心,由於一九二五年四月段政府與法國簽立中法協定承認「金法郎案」,24 由於一九二五年五月「五卅血案」發生,由於一九二五年十月段政府雖然召集關稅特別會議卻無從實行關稅自主,首都國民遂連續地推起了反對段祺瑞執政府的高潮,並立即得到了全國民眾的響應。於時「打倒媚外政府」的呼聲此起彼落,各種倒段反奉的要求響遍全國,種種罷工、罷課、遊行、示威的行動紛至沓來。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首都群眾在天安門舉行國民大會,通過了「立即解散段政府、由國民制裁和解散關稅會議、召開國民會議」等一系列決議案。要求「組織國民政府臨時委員會和召開國民會議」的呼聲,由是響徹國中,從而形成「五四」以後全國民眾又一次反對軍閥復辟賣國的持續性高潮。尤其當日本軍艦炮擊我大沽口炮台的消息傳來時,25 這一反對北京段祺瑞軍閥政府的群眾運動高潮,就更是形成了烈火烹油之勢。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七日,國民黨北京市黨部與北京學生總會、北京市總工會等發起北京各學校、各團體代表緊急會議,議決「嚴正駁斥日通牒,不許日艦攜奉軍入口,驅逐八國公使出京,請國民軍為廢除不平等條約而戰」。並於三月十八日在天安門召開了三萬餘人的「反對八國通牒國民示威大會」,誓言要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熱血,反對帝國主義之聯合進攻,26 反對軍閥之賣國行為,同時決議廢除辛丑條約及一切不平等條約,要求在津的外國兵艦立即撤退並懲辦大沽口戰爭禍首。會後又組織兩千多人請願團赴鐵獅子胡同向執政府和國務院請願。段祺瑞的執政府遂以「聚眾謀亂危害國家」為名,命令開槍射擊請願隊伍,製造了四十七人死亡和一百餘人受傷的三一八慘案。

三一八慘案立即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滬、津、穗、桂林、長沙、南昌等地群眾,包括海外留學生及華僑,立即發起了反段愛國的運動。首都民眾於三月十九日再次聚集天安門前舉行國民大會,並通過「即日解除段祺瑞一切政權,交由國民裁判;解散關稅會議,宣布通過關稅自主;組織國民政府臨時委員會,召開國民會議」等決議案。從而將中國人民堅持了十一年的,反對北洋軍閥假共和以復辟、混戰、賣國的斗爭,推向了最後的高潮期。正是在這一高潮期中,段祺瑞政府倒台,27 廣東革命政府乘勢吹響了北伐打倒軍閥的進軍號角,中華民國南京政府終於在北伐的勝利進軍中得以重建,中國人民亦終於迎來了十七年反覆辟的歷史性勝利,更迎來了中華民國和平與統一的初步實現。(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一九八四年起,即便我對歷史研究的興趣已經越來越強烈,其愿望仍在寫一部歷史小說而已。我一邊讀史籍,一邊進行小說构思;一邊收集史料,一邊揣摩歷史人物的性格形象。為了做好寫作長篇歷史小說“辛亥之后”的准備,我不得不付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 辛灝年先生的著作是理的匯聚。
  • 一九九四年春,辛灝年隨身帶著這部書的提綱和資料,孤注一擲,從中共軍警眼皮下冒險闖關,登上飛向新大陸的飛机。直到起飛,直到飛机躍上万米云空,心情才開始平靜。我的生活中也有類似場面,體驗著屈辱与正義沖突。雖然是近二十年之老友,我所了解的僅是小說家高爾品,而非歷史學家辛灝年。而且勇气和學說究竟是兩回事,道德勇气并不等同學說价值。閱罷初稿,方如釋重負:一部將改變中國歷史的著作正在誕生。
  • 英國著名詩人雪萊雖曾滿怀希望地歌唱道:“秋風啊,既然冬天已經來了,春天又怎能遙遠?”然而,詩人卻完全沒有想到,即使春天已經到來,冬天的暴雪与寒風,仍舊會不只一次地,甚至會相當長久地肆虐在早春時節,以公然地蹂躪与逐殺一切剛剛萌芽或剛剛蘇醒的新生命,直至春雪消融,春草茵茵,即春天的真正降臨為止。在中國民間,這一自然現象便被稱做“反春”。
  • 在今天的世界上,對革命一語,某些人雖然深怀戀情或舊情,卻又頗怀恐懼或戒心 —— 有的人只因“革了千千万万人的命”,現在才要反對革命;有的人只為“跟著別人革了一輩子的命”,如今已要“告別革命”。在西方,少數享受了革命成果的人在輕松地否定著革命;在東方,許多慘遭過“革命”迫害的人談革命而色變。
  • 何謂复辟?复辟的一般歷史含義何在?什么樣的复辟才是專制复辟?
  • 在我們已經清楚革命与复辟的一般歷史含義,特別是民主革命与專制复辟的特殊定義之后,我們自然就能夠認清民主革命与專制复辟互為反制的歷史關系了。因為民主革命既然是意在推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其革命的具體對象,便是以專制政權為代表的、企圖維護舊專制制度的形形色色專制勢力。相反,專制复辟則是指形形色色的專制勢力企圖重建專制制度。
  • 革命既然是一個普遍的歷史變革進程,則民主革命便決不僅僅具有一個歷史事件或一次歷史事變的意義,無疑應該是有始有終,并有過程。如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和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不過是法國民主革命和中國民主革命的胜利發端而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