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台湾 娱乐 - 体育

人生感悟﹕戰火瀰漫中的迷茫

三舍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4月5日訊】

美伊一開打,世界各地立即感染緊張氣息。早年那一首描寫戰爭殘酷的英文名曲「花落誰家」(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又依稀在耳邊響起:

花兒落誰家?落在姑娘家;姑娘何處去?于歸隨丈夫;丈夫何處去?從軍上征途;征人何處去?捐軀進墳墓;墓園何處去?墓園變花圃。花兒落誰家?又落姑娘家……

幾句簡單的問答,平靜、沈痛地流露對戰爭的無奈,也讓人刻骨感受漫天烽火的殘酷與亂世兒女的悲情;我們不禁想起一首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台灣歌謠「望郎早歸」。回顧當時的台灣:

──許多年輕人被日本統治者徵召,遠赴海南島、南洋等地充當軍夫,造成骨肉離散的人間悲劇。

──受太平洋戰火影響,物資短缺、經濟蕭條;尤其戰爭末期慘遭盟軍轟炸,台灣居民生活更加困苦。

其中一位應召遠征的新婚男子,為安撫初有身孕的妻子守候家鄉,謊稱要到海外經商。誰知烽火無情,日子難捱;孩子出生後,生活更加艱苦,甚至朝不保夕。而丈夫音訊全無、生死未卜,妻子卻不知真相,望穿秋水,日復一日唱出這首感人的歌曲。

相對於「花落誰家」旁觀、間接、含蓄的表達,「望郎早歸」則直接由受害者唱出哀怨的心聲,可說異曲而同工。只是當時台灣人身不由己,連從軍與否的意願都無從表達,似乎更多了幾分悲壯。

時隔半個多世紀,台灣固然吐氣揚眉,成為國際經濟舞台要角,卻一直不能擺脫中國以武力犯台的威脅,仍必須依附在軍事強國的區域安全保護傘下。

更諷刺的是,如今面對美國與回教世界的衝突,一向窮兵黷武的中國,居然能擺出和平擁護者的姿態大聲反戰,並允許北京居民走上街頭。而台灣只是針對反恐聊表支持,卻已慘遭部分媒體、人士大批特批。

這實在是戰火瀰漫中的另一種迷茫!@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八年辛苦不尋常﹐
    吾舌尚在筆作槍。
    蛙鳴犬吠齊頌聖﹐
    雷霆梵音啟愚氓。
    小杜警句(1)傳千載﹐
    老美真言(2)播萬邦。
    子規夜半猶啼血﹐
    誓喚春回迎朝陽。
  • 一個青年背著一個大包裹千里迢迢跑來找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樣的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嗓子因為長久的呼喊而喑啞為甚麼我還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

  • 說到平反,這是我們國度的特產。

    回想童年的日子里,每逢佳節,當我們許多人家歡歡樂樂地團聚時,鄰居一位老伯總是孤獨一人、以淚洗面。

  • 想当年在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的交界处的德国境内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名为亚琛(Aachen),城虽小却因有一所欧洲久负□名的工科大学而驰名,很多中国莘莘学子不远万里慕名而来。一年秋高气爽之际小W从国内名牌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马上来到亚琛求学读□械工程。日日攻读德语,日子倒也清静。一日正闲来无事,瞥见窗外自行车棚中的废弃的自行车,回想起中国攻读大学时炼就的一手篡自行车的绝活,不禁手痒。 圖
  • 黃曆年前去東京,與往常一樣,見到絕大部分人都是衣冠楚楚,大衣革履,女士好像沒有不化妝的。香港冬季流行的BohemianStyle,那些像吉卜賽或美洲紅番的裝束,在衫腳、袖口、靴邊、手袋邊有一排流蘇,牛皮或仿牛皮的,觸目皆是,在東京竟沒踫到一個,懷疑是否沒有去蒲新潮一族的地區。日本人穿西服,總不難看到那股和風,這其實也與東洋文化一致。例如他們的文字,除了保留一些漢字外,併音字母一套平假名,演化自漢字的草書體,用來併日本本土文化的文字;另一套片假名,除了音韻表有幾處出入外,發音與平假名一樣,借自漢字楷書的邊旁冠蓋,用來併外來語(絕大部分是英語) 。真的做到「西為日用」,切實體現了中國人常說的「西為中用」的理想。此民族在用人家的東西的同時,又高姿態的劃分開外來文化,不讓本土文化受侵蝕。試舉一兩例子,不用提明顯的外來文化產物了,就連橙汁、鎖匙、女士的手袋,也用片假名併英語發音來點明是外來東西,可看到真的是「劃清界線」哪!圖
  • 談起歷史上的賢后,許多人都會聯想到唐太宗的長孫皇后,明太祖的馬皇后,而魏武帝曹操的妻子卞后卻鮮有人提及。或許是因為《三國演義》中的奸雄形象太深入人心,讓曹操及家人蒙受了許多不白之冤。但只要我們翻看歷史就不難發現,卞后的賢德和遠見足以比肩歷代[ascii]著[/ascii]名的賢后。
  • 「一時全大節,千古仰清塵。(宋代李廌)」千百年來,蘇武節已成為中華傳統價值展現的一座豐碑。那麼,對於道德急速下滑中的末劫時的人類社會,又有那些啟示呢?
  • 宋之問是唐代詩人,他與另一詩人沈佺期齊名,時稱「沈宋」,是唐朝近體律詩的代表人物。
  • 張巡帶兵軍紀嚴明,陳琳檄文文筆俊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