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凤凰彩票 - 体育

歷史小故事:雄雞與鴻雁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2月19日訊】有個叫田饒的人,在魯哀公身邊做事已經好幾年了,可是魯哀公並不了解田饒的遠大志向,總是待田饒平平的。田饒的才智得不到施展,他決意離開魯哀公到別國去。

田饒對魯哀公說:“我打算離開您,像鴻雁那樣遠走高飛。”

魯哀公不明白田饒的意思,問道:“你在這裡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走呢?”

田饒說:“大王您經常見到那雄雞吧!你看它頭上戴著大紅的雞冠,非常文雅;它雙腳長有鋒利的爪子,十分英武;它面對敵人時毫不畏懼敢鬥敢拼,格外勇敢;它看見食物時總是‘格格’叫著招呼同伴們一起來享用,特別仁義;它還忠於職守,早起報時從不誤事,極其守信。盡管雄雞有著這麼多長處,可是大王還是漫不經心地吩咐把它煮了吃掉。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雄雞經常在您身邊,您每天見慣了它,習以為常,它的光彩在大王眼裡便黯然失色,大王感覺不到它的那些傑出的優點與才能。而那鴻雁,從千里之外飛來,落在大王的水池邊,它啄吃大王池中的魚鱉;落在大王的田園裡,毀壞大王的莊稼。鴻雁盡管沒有雄雞的那些長處,可是大王依然很器重鴻雁。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鴻雁是從遙遠的地方來的,大王對它懷有一種神奇感,它的一切作為,大王都認為是非常偉大的。所以,請大王讓我也像鴻雁一樣遠走高飛吧。”

魯哀公說:“請你別走,我願意把你說的這些話都記下來。”

田饒說:“您認為我平淡無奇,並不覺得留下我有什麼大用,即使寫下我的話,也不起什麼作用。”於是田饒就離開魯國前往燕國去了。

燕王讓田饒做了相國,田饒從此有了機會施展自己治國安邦的本領。3年以後,田饒把燕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內富足安定,邊境平安沒有盜賊。田饒名聲大振,燕王也十分得意。

魯哀公知道了這些情況後,萬分感嘆,對當年沒能留下田饒真是後悔莫及。為此,他一個人獨居3個月,深刻反省;又降低自己的衣食標準,以示自責。魯哀公發自內心地慨嘆道:“以前由於不能知人善任,才使得田饒離我而去,以至於造成了今天的悔恨。真希望田饒能再回到我身邊,可是,我知道已經很難了。”

不只是一國之君應該善於發現臣下的優點與才能,知人善任,我們平日的生活中也應學會去欣賞身邊的親朋好友的長處,人都有見賢思齊的上進心,這也是使我們自己從善如流,不斷進步的源泉啊!

【明心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天夜裡,楚國京城郢都的一個人在家給燕相國寫信。因為燭燄偏低,飄忽不定的燭光夾著文房用具淡淡的影子,顯得有一點昏暗,所以這郢人對侍者說了一聲:“舉燭。”明燈高照,寫信就看得清楚了。誰知他在燭光不亮,心中犯急,腦子裡想著“舉燭”,嘴裡念著“舉燭”的時候,竟然不知不覺把“舉燭”二字也寫到信裡去了。過後他沒有檢查就把信交給了侍者。
  • 話說宋朝慶歷年間,邵康節住在山中,每天專心研究易經的道理,已達到忘記寒暑的地步。
    有一天,在睡午覺時間,他看見有一隻老鼠走過面前,就用瓷器的枕頭丟那只老鼠,沒丟中,反而把枕頭弄破了。他發現枕頭裡好像夾有紙條。因此,他就揀起紙條。紙條上面寫著:
  •  周瑜始終力挺少主孫權,朝「南面稱霸」的目標奮勇前行,而在國家面臨曹操數十萬大軍的存亡之際,周瑜力排眾議,一力承擔對抗超級霸主曹操大軍的重責大任。
  • 眼見周瑜治軍冷靜嚴謹,拿捏兩國分寸,進退之間,絲毫不差,劉備內心大為驚嘆,深感敬佩。
  • 在朝廷眾臣面前,周瑜不疾不徐地分析勝敗關鍵。話畢,隨即自薦:只需三萬精兵,就足以抵抗曹軍。 周瑜的一席話,令眾人精神大振。當下,孫權心意遂定,正式拍板連蜀抗曹。劉備與孫權順利結盟,決定共同攜手打一場以寡擊眾的世紀之戰。
  • 魯肅立即動身親赴荊州與劉備聯絡。相傳他騎上一匹白馬,沿著長江西奔。白馬馱著主人跋山涉水,日夜兼程,鐵蹄都磨破了。
  • 建安五年,孫策去世前,解下身上的印綬交給二弟孫權說:「率領江東將士,與天下爭戰,你不如我;但是,舉賢任能,使人才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就不如你了!」孫策逝世,十九歲的孫權繼位為吳侯。
  • 一直以來,周瑜似乎對於功名沒有太大興趣,好像更樂於待在叔叔周尚身邊打雜,彷彿唯一需要做的正事就是幫助孫策征戰江東。
  • 那年,少年周瑜特意前往壽春造訪孫策。兩位少年英雄一見如故,原來,周瑜與孫策同年,周瑜生日只比孫策小一個月,第一次見面,兩人就相談融洽,意氣相投,結下奇妙的緣分。
  • 從歷史的預言脈絡來看,魏、蜀、吳三國的分立與建國,是早有預示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