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居家分娩 喜悅分享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在家生小孩」聽起來好像是阿嬤那個年代的事﹔不過,近年卻有近六十名產婦選擇與先生以及好友一起在家中迎接孩子誕生。

  昨天發表的一支紀錄片「歡迎誕生」,就以一對夫婦決定採行計畫性居家生產過程中的種種遭遇,以及心理波折做為主軸,探討「女性的自然力量」,以及對台灣生產改革的渴望。

  片中主角︱產婦郭玫均,不但是個「六年級」女生,其父母兩人還都具有醫學背景。但她與先生王世豪卻在一個「希望找一個對寶寶最好」的想法驅使下,最終藉由助產士的協助,達成親手迎接寶寶、為寶寶剪臍帶的願望。

  郭玫均說,由於母親難產,自己是一個緊急剖腹出生的寶寶,出生後住了一段時間的保溫箱。雖然胎兒時期沒有記憶,但還是有一段時間老是會夢見「自己被關在一個冰冷的盒子中」,感覺十分不舒服。或許因此讓她對生產以及出生都感到恐懼,甚至不考慮生小孩。

  先生王世豪對於現在的一些婦產科醫師,眼中產婦只有「正常」、「不正常」,而沒有提供其他支持、沒有個人獨特性,產檢時總是三分鐘「一切正常,OK,好了,可以走了」這種做法也不滿意。因此,夫妻兩人就合力尋找一個對寶寶最好、對產婦最好的生產方式。

  郭玫均坦承,一直到懷孕七個月的時候,都還沒有找到可以合作的助產士﹔但「或許在寶寶的帶領下」,最終找到了認同他們夫妻倆想法的助產士楊素青。因為楊素青也覺得生產時放音樂、晚一點剪臍帶,娩下胎兒後把他放在肚子上擁抱一番,都是可行的事。

  王世豪不像一般在醫院陪產只能乾瞪眼的先生,過程中,他一直在玫均背後擁抱、給予最強力的支援。眼見太太生下孩子的過程,王世豪說:「這一刻才知道她的力量有多大」。

  產時大出血、緊急剖腹產下玫均的郭媽媽,當時雖然十分不能接受。卻在孫子的滿月聚會上,認同女兒的選擇,也認為現在的生產環境實在太冰冷、不夠人性化。

  導演楊素霞說,台灣三分之一的產婦選擇剖腹產,一半以上生產有藥品介入,醫院把產婦當成病患對待,多數產婦都不能自主決定自己的生產方式。因此,這支由女性導演、女性攝影,記錄產婦自主選擇居家生產的影片,記錄的不但是一個生產過程,更是女性自然力量的展現﹗

居家生產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生產還是具有一定的風險」,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在家生小孩﹔醫師建議產婦選擇居家生產前,除了應該定期產檢、由專業醫師或有經驗的助產士協助,也應先擬定「緊急後送計畫」。

 雖然近年來我國多數產婦選擇在醫院生產﹔不過,台大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信孚表示,在部分國家,因為文化背景、宗教或是個人因素,還是有部分人選擇居家生產。

 陳信孚說,對於部分產婦來說,居家生產由於在熟悉的環境中生產,覺得較為舒適、有安全感。不過,也並非全無缺點,例如一旦發生意外,是否能夠即時送達醫院,緊急處理,就是必須考慮的因素。過去曾有資料顯示,大約只有七成的生產意外,是可以事先預測的。

 如果以目前約二至三成的剖腹產率來說,其中約莫只有一半、亦即一成多的剖腹產是「預定剖腹產」,另一半則是臨時決定的剖腹產。因此,如果在家中分娩,發生意外狀況,是不是來得及轉送到醫院?都必須考慮。

 他建議,除了產前必須定期接受產檢、事先與專家諮商確定是否適合,生產時必須有醫師或有經驗的助產士在旁協助之外,事先與產檢醫院醫師談好緊急送醫計畫也是想要居家生產的產婦一定要做的功課。

 陳信孚說,其實多數的產婦還是覺得醫院生產比較安全,現在醫院也已經漸漸轉向人性化生產,像是開放先生陪產、或是環境佈置等,相信以後還會更好。不過,讓先生負責剪臍帶,陳信孚就不認同。因為這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則可能對寶寶造成傷害,平常就算是六、七年級的實習醫師他都不讓他們獨力剪臍帶,何況是毫無經驗的先生。

 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研究所所長郭素珍則表示,其實找助產士在家生產只要產婦好好配合,危險並不一定較高。例如,產婦除了配合做運動、控制體重,也要定期將產檢結果與助產士溝通,經評估適合在家生產的案例才在家生產,便可將危險減至最低﹗(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