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8日訊】「陰曆」也叫「農歷」,它是中国古老文化,智慧的結晶。「陰曆」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週期作為計算單位,大約是二十九天十二小時四四分四秒左右,因此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真正的陰曆一年只有三五四天而已,比陽曆少了十一天,為了使它能夠符合天氣冷熱變化的週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個月,稱為「閏月」,所以我國在古時候有「十三月」的名稱,後來又有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來設定閏月,現在科學的輔助下,閏月的設置可說是更精確了。

   有了「年」以後,古代的天文學家利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把一年分為四個階段,然後再把每個階段分成三小段,一小段大約十五天,於是全年有二十四小段,便產生了二十四節氣。

   為了方便記憶,古時候的人把二十四節氣編成一首歌謠:「春雨驚春清榖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日雨節日期定,主多不差一兩天。」

  由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它所反映出來的氣候和農業現象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它對農民從事耕作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了。

  在春秋時期,那時候的人已經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觀念了,進入戰國時代後,魏國人石申編製了一張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運行關係的星圖表,這是全世界第一張星圖表,從此中國的天文學走入一個新時代。

  為了能夠充分說明季節氣候的變化,當時的天文學家制定「十五日為一節,已生二十四時之變」,於是有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在「淮南子」這本書裡,詳細的列出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次序: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二十四節氣完全以春夏秋冬來劃分,明顯的指出氣候變化,雨水多寡和霜期的長短,在歷經了幾千年以後,仍然是深受農民重視的「農民曆」,也就是我們通稱的陰曆或農歷。

  「陽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為計算單位,一共是三六五天五小時四八分四六秒,為了方便使用,故以三六五天做為一年,每隔四年就有一個閏二月,使原本二十八天的二月增加為二十九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黃菁菁東京特稿)耶誕節雖是西方的節日,但是在商家的精心炒作下,日本人過耶誕節的氣氛可是毫不遜色。除了四處可見浪漫的耶誕街景之外,今年日本市面上的耶誕裝飾品更是讓人嘖嘖稱奇,人造雪、光纖飾品、膠狀彩繪貼飾等,增添了家居耶誕氣氛。日本年輕人過耶誕節不外是,跟情人選個耶誕氣氛絕佳的景點或餐廳共度耶誕夜,因此每年耶誕燈飾輝煌的景點總是擠得人山人海。氣氛好的觀景飯店餐廳,若不提早預約便會落得掃興收場。
  • 包拯是歷史上家喻戶曉的清官,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家裡還有一位傑出的女性,她就是包拯的長媳崔氏。
  • 謝敷是有才德的隱士,宋景公是賢明的國君。
  • 十年間不經科舉,方觀承從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紀元)
    在祖父、父親被貶謫到黑龍江時,方觀承還只是個少年,但他與兄長每年輪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親,徒步往返萬里。有一年,他輾轉先去了浙江寧波,打算找一個富裕的親戚借點錢再北上。
  • 都說水火無情,當人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房子被大火無情的焚毀時,那種聲嘶力竭的悲慟實在難以形容。可歷史上,卻記載了不少「反風滅火」的故事,它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大火並非無情之物。
  • 公元1127年,趙宋的年號從「靖康」改為「建炎」。宋高宗登基稱帝,歷史正式從北宋過渡到南宋。20多歲的新天子,對金人是戰是和仍然是舉棋不定的態度。同樣年輕的岳飛,卻呈上一封言辭懇切、情感激越的奏章。
  • 司空圖預先挖好墓穴,沈彬的墓中有燈火等候。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 在現代社會,已有醫學研究者表示,「人體的每一系統、每一器官都是造物主的傑作。」西方宗教人士也認為,人的身體「不只是化合物組成」,「而是上帝別出心裁的創造」。
  • 晉元帝以牛氏天下取代司馬政權,氏儀改「氏」姓為「民」姓(一說改為「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