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疏
【大紀元10月4日訊】
周禮疏
漢 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南宋初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刊南宋中葉暨元明遞修本
我國群經之有雕版,始於五代。五代所刻的群經,用唐石經經文,再取六朝以來經注本裡的注文附入,並不及於義疏。群經義疏之有雕梓,約始於宋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但僅刻印義疏,不附經注文字,所以被稱為「單疏本」。單疏本去今久遠,傳世已如鳳毛麟角般的稀少,其見存者,常被藏書家尊為「寶中寶」,認為是古書中的絕世珍本。
單疏本群經,閱讀時需持經注本對照,甚不方便,到了南北宋交替之際, 便有經注義疏合刻本的誕生。負責出版的機構是兩浙東茶鹽司,三山黃唐曾主持其事,故被稱為「黃唐本」,又因各書每半葉八行,又被稱為「八行本」。八行本群經注疏合刻,據元﹝西湖書院書目﹞所載,共計十二種(無左傳注疏),另據近代學者考證,以﹝周禮疏﹞發端,因而此書在我國群經出版史上,獨具地位。此本分卷五十,與後代通行本作四十二卷者不同,是因為它依照單疏本編次的關係,而書中釋經的疏文,被直接放在經文下方,其後再接注文及釋注的疏文,保存了單疏本過渡到注疏合刻本的痕跡,在版本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而其書遞經宋元明修補,至明成化初年印行,其字跡隨時代各有不同,綜合閱覽,又可看到各時代版刻字體嬗遞的情形,是又另具一種特色。傳世八行本群經注疏,已極稀少,本院所藏此本,雖有極少數零星殘卷被收藏,但還未見到其他完整之全帙存世,這樣珍貴的秘笈孤本,書中竟無收藏印記,可供考鏡遞藏源流,甚是奇特。清初長洲人何義門於康熙四十五年(一七0六)在內府曾見過此書,但﹝天祿琳琅書目﹞卻未著錄,其原因令人百思不解,不過也幸而未被選送天祿琳琅藏書中,得以逃脫嘉慶二年(一七九七)昭仁殿的大火,珍貴文物,常有神明護持,難道是真的嗎?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