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 乐 透 购买

青少年心理危機及心理干預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0日訊】
青少年期是個體身心全面發展的時期,就像心理學家霍爾所說:“此時的男孩和女孩們處于一個騷動的年齡,一個與情緒衝動、精神混亂有著必然聯繫的發展階段。”

  青少年期心理危機的主要形成因素涵蓋生理、心理、社會諸多方面:處于性成熟過程與“生長爆發”階段的發育衝突;自我意識與人際關係的模糊性(同一性迷惘);突發事件與應急能力低下(重大灾難、親人亡故、身患重症、被奸污、高考落榜、戀受失敗等等);以及一些與心理障礙、精神疾病等有關係的前驅表現。

  從臨床心理學角度看:心理危機可有是青少年期其他心理問題中的一組症狀或前驅表現。與之有關的問題有以下五類:
〈1〉抑鬱以及自殺企圖,多在15-19歲期間出現。
〈2〉焦慮,特別是害怕學校和社會性情境(孤獨、不願交際)。
〈3〉出現行爲問題和犯罪。
〈4〉進食障礙(貪食、厭食、體象障礙)。
〈5〉濫用毒品(或藥品),其危險性在于他們由于對毒品的危害性沒有充分認識而無意間成癮。當然以上五方面的問題也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有時也够不上危機的標準。按西方國家的標準,約1/5的青少年可能發生前述問題,尤其是一個缺乏良好教育條件的環境(學校)能使那些脆弱的青少年的困難更加突出和惡化,幷且容易同時發生心理危機。

  一旦你的孩子産生了心理危機,首先是要儘快防止過敏行爲(如自傷、自殺或攻擊行爲),應有效地控制衝突的局面,在事態平息後求助額外資源的介入(社會工作者和心理醫生)。因爲此時的心理學干預是至關重要的,只要對處于困境或受挫折的個體及時給予適當的心理援助,防止心理崩潰,幷使之儘快擺脫困境,將來才會有一個良好的預後。

當然,心理危機的干預需要較高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技巧,要確保不發生心理危機的“後遺症”恐怕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事實上,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許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礙中都會殘存一些青少年心理危機不恰當處置的陰影,甚至它們還可能是一個從未中斷過的連續過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被稱為“苦行僧”的理想主義者胡佳,多年來致力環保,關怀愛滋病人,做出了很大貢獻。十月九日是劉荻的生日,北京下著連綿不斷的小雨,為了營救現在秦城監獄的劉荻,胡佳坐自行車奔波了一天。他在上午先給劉荻的奶奶劉衡打了兩個電話,詢問究竟是哪個司法部門拘押了劉荻,并且表明他想要幫助劉荻。劉奶奶不希望給胡佳帶來風險,她認為很難找到相關部門。 當天下午14點45分,胡佳到達北京公安局治安總隊。15點55分,胡佳結束与警察的討論。然后,胡佳去了劉荻所在的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系,看了看劉荻昔日的學習環境。晚上19點25分,胡佳到達劉衡奶奶家,和老人暢談。第二天,胡佳又冒雨去了他所在小區的北京公安局朝陽分局六里屯派出所,和几位警官面談有關劉荻的案子。 因為淋了雨,本來體質就虛弱的胡佳感冒了,但他愿意帶病接受我的采訪。下面是電話采訪實錄。
  • 男人的潛意識中普遍有「兒童心態」,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會對某些玩意兒(如看錄像、玩電子遊戲機或打撲克等)著迷。當妻子的要懂得:只要丈夫的這種「不成熟」的玩耍行為沒有出格,沒有過分著迷,就應該持寬容的態度。因為這種玩耍行為可以使工作勞累的丈夫獲得精神上的鬆弛,並豐富其生活內容。
  • 害羞、撒嬌、矜持、抗拒等情緒表現,以至於腦神經中樞所發出之指令訊號和反應等均可視為性行為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譬如男性在直覺下產生的做愛模式,捆綁、折磨、咬傷、強暴、掐頸捂嘴、凌辱譏笑等妨害女性自由的突發狀況,均可納入本文探討之範圍,與變態心理之性慾展現,可詳加評估與比照,女性於交媾過程所展現的意識訊息屬於被動而又模糊的,如叫春、疼痛、癢覺、興奮、呼吸心跳的變化,神情體態的起伏不定等,但是對性所孳生之生理現象卻需要生物或醫學的知識導入才能有所查覺,故分析為感官及知識等兩種層面,各有男女兩性之差異。
  • 當今社會,心理健康已成爲人們日益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著人們的生存質量。
  • 】王杰近日被追蹤到酒吧獨自飲悶酒,回到家后他更上网發表文章,透露自己心情忐忑,受盡污辱及委屈。心理學家認為,王杰可能已患上抑郁症。
      
      據中華网10月13日報道﹐近年不獲英皇力捧反而被放
  • 據《華西都市報》2003年10月10日第9版國內新聞版載:我國每年有20萬人自殺 八成自殺者患有抑鬱症--報道說:「10月10日是第12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活動的主題是『抑鬱影響每個人',記者近日瞭解到,我國每年有20萬人以自殺方式結束生命,而其中80%的自殺者患有抑鬱症。據專家介紹,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輕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孤獨症、焦慮症等心理障礙病人像感冒一樣普遍。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的排名位居第一,精神病患者已達1600萬人,接受治療的人數卻只佔全部病人的20%。」據此,專家向人們開據了快樂人生處方。「多年從事心理疾病預防工作的心理專家李寧,開出了一劑『快樂人生』良方:一是從完善個人性格入手,塑造成一個相對健全的人格,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二是多層次、多角度考慮問題,切忌遇事完全主觀化;三是要善於幫助別人,樂於助人的同時也要接受別人的幫助。李寧認為,預防心理疾病可以歸納為『人活一生快樂為先'這一主題,盡量忘卻煩惱,一個人無論財富多寡,年齡大小,都有權利而且應該選擇快快樂樂過好每一天,『快樂人生'才能體現生活的高質量。」
  • 曾經看到過一組外國幽默畫,由於內容與筆者的專業關係比較密切,所以,時隔多年在腦海中卻依然記得十分清晰。這一組畫的內容是這樣的:一位丈夫在單位中受了上司的批評,心中十分委屈,認為自己受了冤枉,卻不敢申辯,於是帶著一股怨氣回到家中。回家後,儘管妻子慇勤關心,丈夫還是橫挑鼻子豎挑眼,最後對妻子發了一通火。妻子莫名其妙受了委屈,便對兒子發火……。這組幽默漫畫是很有代表性的。自己在單位中受了氣,把不愉快的情緒帶回家,使原先和睦的家庭搞得氣氛十分緊張、不愉快,因此,心理學家和精神衛生專家告誡人們,莫將負性情緒帶回家。
  • 】所謂健康、不僅指軀體健康,而且還包括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完全安寧的狀態,不只是沒有疾病。」
  •  奧地利心理學家A·阿德勒在他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曾列舉豐富的材料說明,一個人的心理特徵可以從他童年的記憶中尋找其蛛絲馬迹。
  • 据美國《科學》10月3日報道,現在佛教徒与西方科學神經學家一起在探索精神是如何起作用的,從而希望能對心理學有所幫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