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白菜

為什麼千古吟誦(六) 志在青天

王一豐
font print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1月7日訊】

《蜀道難》

李白

噫籲噓,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始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石冰]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呼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
《蜀道難》為詩人李白最著名詩篇之一,全篇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為主線,以恢宏的氣勢,奇異的筆調寫盡蜀中山川的險峻雄奇,一吟三嘆,一瀉千里,磅礡豪放,姿肆縱橫,為千古之絕唱。詩雲:“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然而這奇異之作的主題和寓意,甚至寫作年代,一直視為千古之謎,大意歸納起來有幾種說法:嘆蜀道之難,寓仕途坎坷;怦擊時政朝廷;憂國事或友人;送友入川;即事成篇,別無寓意。總之是見仁見智,遽難定論,其實詩能成為千古絕唱,必有其深厚的內涵,超越那些過眼煙雲的是非人物,否則不可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尤其這種歷經歲月錘煉,依舊光芒四射的名篇,所以要理解這首詩,首先要跳出平庸的觀念,領略作者那種超凡入聖的境界,從中體悟詩的真諦。

理解這首詩,必須要先認識詩人李白,他是歷史上最偉大、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詩代表了中華民族古典詩詞的最高成就。傳說李白少年早慧,“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少年時代開始訪仙求道,雲遊四海。詩人自喻:“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最近已有學者研究指出,這首《蜀道難》系詩人十六歲時所著,震驚學術界,這一成詩年代已經側面推翻了歷代那些對主題寓意既不見仁又不見智的說法。而從詩的內容、風格可以更直觀說明,這將後敘。

筆者個人認為,這個結論非常合理,詩人少年時代曾造訪峨眉山,習得一手好劍法,然而畢竟這不是詩人的最終追求,詩人要的是真法真道,所求的是最終的解脫,故借奇異險峻的蜀道,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寓求道的艱險。詩的第一句便指出:“危乎高哉! ”,古時修道人都在深山老林,要想得真道,求道者往往會冒著生命危險,得付出極大去找尋。且:“高處不勝寒”。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歷代都將這裡的介詞 “於”當作“比”字講了,意思是,蜀道之難,比上青天還難,從字面上,從詩的表面上是可以這樣理解. 但是這首詩的主題不僅是描寫蜀道難,裡面有更深的寓意,詩言志!所以“於”也有當作“在”的意思講(其實這是這個介詞的第一用法)。用白話理解就是: 蜀道之難,難在上青天! 這是詩人真正的寓意,志在青天!說白了就是要了卻凡間的生與死得道成仙。其實這一主題貫穿在詩人的一生的作品中。從“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到“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處處都可能捕捉到詩人的精神追求,這哪是用世俗的幽憤、坎坷、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能解釋清楚的?而用浪漫主義、誇張、想像去解釋,更是望文生義,牽強附會。

其實從詩中多處都可體會“志在青天”這一主題。四萬八千歲、六龍、黃鶴、太白、參、井等等這些均是道家常見述語,“問君西遊何處還?畏途□岩不可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這裡面既有向道的神往,又有求道的艱辛,而最後畫龍點睛道:“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這個“家”,絕非人間之家,它是求道成仙者的真正歸宿. 所以詩人說,錦城雖被稱為人世間天堂,也不如早日回到那真正的地方啊!這點出了詩人內心真實的嚮往,真正的追求,然而這回家的路呢?就像這眼前的蜀道一樣充滿艱險,“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 ,求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求道之難,難在上青天! 故遙遠西天無限神往,慨然嘆之:“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志在青天”是這首詩的主題和寓意,然後以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詩浩若煙海,何以這首詩為千古絕唱?詩中雖以奇之又奇的筆墨盡展蜀中山川之險峻寓求道的艱險,然而讀罷卻是一種盪氣迴腸,橫空出世。何故?因為詩人寫境、寓境卻超越了彼境,不在其中。

在詩人的筆下,神話人物、險山急流、甚至日月星宿皆一覽無余,盡在眼底,沒有世俗的蒼桑,沒有畏懼,甚至慨然長嘆亦矯若驚龍,氣貫長虹,尤天馬行空,這番氣魄天地都已在腳下了,掩卷長嘆,嘆蜀中山川的雄奇,嘆上青天的凌雲壯志,更嘆那種已超乎於青天之上的氣魄和力量,這是震憾千古的神性的力量,神性的意志,“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千年回盪的神往啊,我的神性世代為之牽引!

摘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种入情入理、入詩入畫的“真”的大寫意,同樣把我們帶入流連忘返、似幻似真的場景。作者當時雖已官至翰林、名滿天下,但內心渴望著返朴歸真的田園生活,這种天性流露下的作品,讀罷回味無窮,沁人心脾。因為我們的生命,本性的生命与生俱來,就具有“真”這种特性,所以當我們走進大自然時,會頓覺神清气爽,是因為大自然的“真”的特性和你的生命特性溝通起來了。為什么講真話會感到自然,講假話會汗顏,是因為“真”直接對應和關照著自己生命的最本質的成分。講真話就是順應了生命的特性,講假話就是違背生命特性。而當生命走上一條返本歸真的路時,就會體會到生命境界的升華,找到真正的自己。
  • 這首詩被推為唐詩中七言律詩第一首,稱為千秋絕唱的奇作。的确,前四句巧用黃鶴的神仙故事与黃鶴樓連用,一气呵成,抒發怀古之豪情,白云千載,鶴去樓空,緊接著后四句拉回現實,日暮黃昏,憑樓遠眺,煙波迷蒙,愁腸万种:何處是故鄉?當年譽滿天下的詩仙李白登上黃鶴樓見此詩而慨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 那是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還沒睜開眼便听到母親的聲音了:“小懶虫,起來了,春眠不覺曉……”,我睜開眼,金色的陽光從敞開的窗戶涌進,撒滿了整間屋子,黃鶯儿正在窗戶外的那棵大柏樹上唱著歌,母親抱起我站在窗前,一望無邊的田野被嫩黃的油菜花覆蓋,彎彎曲曲的田埂上開滿了紫紅色的蚕豆花,蜜蜂們嗡嗡地忙進忙出…… 那時我已五歲了,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幕,因為我問母親剛才說啥了,她說是一首詩,我感到一震,“詩”這個字象音符一樣跳進了我的心,“真好听!”在我識字后又讀了更多的唐詩伴隨我走過童年、少年。
  •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不用多作介紹,你一定早已讀過這首著名的唐詩了。自古以來,人們都把這首詩當作了一种生怀凌云壯志,卻又怀才不遇、生不逢時的士大夫式的悲壯情怀,其實詩的底蘊全在其外。人們這樣認為多半出于對作者生活背境的考量。如作者直諫上書,獻計獻策,不但不得重用,反被降職受罰,于是乎,在郁郁不得志中,悲天憫人,寫下了這首流芳千古的名句。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万眾矚目的“5.27”演唱會竟是在“莫氏”唱腔吟誦的《靜夜思》中開場,大大出乎昨晚到工體追星來的數万觀眾的意料——莫文蔚的《你不是李白》在意境上大膽地造了“傳統”的反,也標志著今年的“5.27”拋開了怀舊和老腕的招牌,一群新偶像把個工體唱翻了天。而壓軸出場的F4也不負眾望,一口气唱足八首歌,在制作精美、燦爛,無數流星划過天穹的舞台映襯下,在眼花繚亂的包裝造型中,更在滿場歌迷不知疲倦的尖叫助威下,四個當紅偶像与內地歌迷的首次親密接
  •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生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复樂,陶然共忘机。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