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1月28日訊】
<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是相對於正而言的。把字寫得快捷隨便。如起草文稿書信被稱為“草稿”,所以,任何一種書體都有這種草化的結晶,如篆草,章草,今草,行草,狂草,從狹義而言,是“解散隸法,用以赴急”的結果。草書符號的主要特徵之一是筆劃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
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鉤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草書雖然適應了快速書寫的文化需求,在社會生活中曾廣泛傳播,但往往流於潦草,不易辯識,不得於傳播和教育,這就產生了行書,由此看來,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年內草三大階段。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劃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大草或狂草。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于明朝,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轉載世界藝術網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