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1月28日訊】
孫姓也是一個源遠流長、歷史久遠、支脈紛繁的大姓。在宋人編寫的《百家姓》中名列第三,是當今中國第12大姓。
孫姓最主要的起源有以三支﹕
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 ‚封周文王的第八個兒子姬叔於康。周成王時,被改封到衛,史稱衛康叔。康叔在當地統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國,成了衛國的始祖。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武公。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武仲,為紀念祖父,就以祖父的字作為自己的姓,因此姓孫。因此武仲又稱孫仲,他的後代就以孫為姓。
源於春秋時期,是楚國令尹孫叔敖的後裔。孫叔敖,字孫叔,因為他在擔任楚國令尹的時候,政績顯著,他這一支的庶子孫便以祖字為姓,稱為孫叔氏。後來去掉叔字改為孫姓。又因為楚國祖先季連姓羋,所以說孫姓出自羋姓。
出自媯姓,是帝舜的後代。帝舜曾經住在媯汭,於是就姓媯,成為上古八大姓之一。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先賢遺族,找到了舜的後代裔孫敬仲,把他封在陳地,世稱陳敬仲。敬仲的三世孫田完因為避難而到齊國,他的兒子田書,因為伐莒有功,被齊景公賜姓為孫。後來孫書的孫子孫武 , 因為齊國發生內亂 , 逃到了吳國 , 並且作了將軍。到孫武的第二十二代孫孫權,於二二二年在江東建業建立吳國,是孫姓的影響達到頂峰。
其他尚有:
出自復姓侯氏。據《漢書》載:“夏侯嬰為滕令奉軍,號滕公,其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又有孫氏。”
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君王湯王的後裔。至商末,有殷相王子比干,受紂王所害,子孫避難隱姓,因本為王族之子孫的緣故,就改為孫姓。
孫姓又出荀姓,是戰國時著名學者荀子後裔。荀子名荀況,時人尊為荀卿,後世子孫遂為荀氏。西漢宣帝名劉詢,以同音之故諱荀字,詔令天下荀姓改為孫姓。後來,部分孫姓未恢復祖姓,遂成孫姓一支。
唐代時期,中原的孫氏曾經兩次向福建移民。據史書記載,唐朝未年,孫氏族人從河南光州(今天河南潢川)遷入福建泉州。臺灣的孫氏都是從福建泉州遷徙而來的。
孫姓望族居太原郡(今山西太原縣)。春秋時有著名的兵法家孫武、軍事家孫臏。三國時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在江東建立吳國,稱帝69年。唐代名醫孫思邈、書法家孫過庭,宋代詞人孫光憲,明代兵部尚書孫承宗,近代有國父孫中山等都青史留名。
@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