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廖儷芬台灣台北報導)「我一生與精密運算和銷售為伍,但這次,我想把時間交給靜止的古典。」從科技業副總經理退休後,沈台興選擇以一趟深度歐洲之旅,作為與職涯告別的儀式。而維也納,在他眼中,既不是觀光熱點清單上的例行項目,也不是匆促行程中的插曲,它是歷史的深呼吸,是文明低語的樂章。

在這座音樂與文化交織的城市裡,沈台興用鏡頭捕捉了維也納春日的肌理——從哥德式教堂高聳入雲的尖塔,到皇室宮廷中的水晶吊燈與紅絨椅,每一幕,都彷彿是一部靜止的史詩。


光影中的信仰:聖史蒂芬大教堂
維也納的聖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是奧地利最重要的宗教建築之一,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建築風格,使其成為維也納的象徵。
歷史沿革:
起源與早期建設(12世紀): 大教堂的歷史可追溯至1137年,當時奧地利藩侯利奧波德四世(Leopold IV)與帕紹主教雷金馬爾(Reginmar)簽訂了《毛特恩協議》(Exchange of Mautern),決定在維也納城牆外興建一座教堂。1147年,第一座教堂建成並舉行了部分祝聖儀式。重建與擴建(13世紀): 1258年,一場大火摧毀了原始建築,僅剩下部分石牆。隨後,教堂在現存的兩座塔樓基礎上重建,並於1263年重新祝聖。
哥德式改造(14至15世紀): 在哈布斯堡王朝的支持下,教堂進行了大規模的哥德式擴建。1359年,奧地利公爵魯道夫四世(Rudolf IV)奠定了南塔的基石,該塔於1433年完工,高達136.4米,成為當時歐洲最高的塔樓之一。 近代修復(20世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教堂遭受嚴重損壞。戰後,經過多年的修復,於1952年全面重新開放,成為維也納重建的象徵。
建築特色:
南塔(Südturm): 高136.4米,是教堂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塔內共有13口鐘,其中最著名的是「普莫林鐘」(Pummerin),位於68米高的北塔內,是歐洲第二大自由擺動的鐘。
北塔(Nordturm): 原計劃與南塔等高,但因財政和建築風格的變遷,最終僅建至68米高,並以文藝復興風格的圓頂封頂。
彩色屋頂: 教堂的屋頂由約23萬片彩色琉璃瓦組成,拼貼出奧地利帝國的雙頭鷹和維也納市徽,成為城市天際線中的亮點。
異教徒塔(Heidenturme):西側的兩座塔樓,高約65米,據說是利用古羅馬遺跡的石材建造而成,因此得名。
文化意義:
聖史蒂芬大教堂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是維也納市民心中的象徵。莫札特的婚禮曾在此舉行,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也與之相關。其壯麗的建築和悠久的歷史,使其成為遊客必訪之地,見證了維也納數個世紀的變遷與發展。


皇室的細語:熊布朗皇宮的私密時光
沈台興鏡頭裡最具時間深度的畫面,莫過於熊布朗皇宮內部。他走入昔日王朝的私室,一一紀錄那些沾染著權力與孤寂氣息的房間。
紅絨窗簾、金箔鏡框、巴洛克壁爐與水晶吊燈,宮殿裡的每一件家具,似乎都靜靜講述著過去的某場宮廷對話。皇帝與皇后的畫像高懸在牆上,宮廷女性的肖像則流露出柔和的神情,像是被永久凝固在十八世紀的午後陽光裡。
「這裡不只是美,更是記憶的容器。」沈台興說。他特別鍾情於一間飾以金色藤蔓浮雕的起居室,「那像是一首密密編織的詩,每一根曲線都能感受到工匠的心跳。」



鏡中之鏡:繁複中的寧靜
在一處用作皇室私人書房的空間中,深棕色木牆與紅絨沙發交織成一種莊嚴的寂靜。桌上整齊擺放的筆墨、鐘錶、地圖,都是哈布斯堡王朝治理歐洲的日常道具。
「如果說科技讓我理解世界的運作,那這裡讓我理解世界的溫度。」沈台興凝望著那張桌子輕聲說。他拍下書桌與窗邊的光影交錯,像一場在時間縫隙中發生的默劇。



春日維也納,是一首未完的奏鳴曲
維也納的春天沒有喧鬧的櫻花季,沒有熱烈的市集,也沒有滿街奔跑的觀光客,它用低調卻精緻的方式,訴說城市的靈魂。從哥德式的肅穆到巴洛克的華麗,從現代建築的簡潔到飛鹿的幻想,這座城市在春天裡彷彿正輕輕撥動心弦。
「我曾經為公司解決兩岸三地的售後服務,解決過無數的問題,但現在,我用鏡頭記錄生活的無解。」沈台興微笑著說。
他的照片,不只是一張張靜止的畫面,更是一段段文化的注釋、一頁頁歷史的編年,靜靜地,在春天的維也納裡,等著讀者去理解、去共鳴。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