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廖儷芬台灣新竹報導)春光乍現,新竹寶山的山林中,一陣陣花香夾雜著淡淡炭煙氣息,沿著蜿蜒小徑來到三峰村,《木炭的家》就在一片流蘇樹影間靜靜佇立。這裡是北台灣僅存的傳統炭窯之一,也是時間刻在土地上的溫度記憶。

「我最喜歡也一直在找尋台灣,即將或已失傳的一些農村傳統文化之美做記錄。」——攝影家林桔春如是說。他鏡頭下的《木炭的家》,不僅是一座炭窯,更是一頁頁尚未褪色的歷史風景。


古法製炭:一場與時間搏鬥的藝術
《木炭的家》由李永興與其父李盛華攜手經營,至今已歷數十寒暑。窯體以黏土和茅草為主,構築方式古樸而厚實,燒炭用的不是現代化設備,而是以「土窯悶燒」的老方法,耗時三個月,慢火細燉,化木為炭。
「我們用的是相思木,炭質密實、無煙無臭。」李永興曾經這樣說。每一根木柴在入窯前都需剖裁、風乾,再經高溫、悶燒、降溫三階段,才能成就一支支黑亮結實的炭條。製炭過程中,牆面上以粉筆記錄的「正」字一筆筆劃下,是職人與火候搏鬥的證據,也是生活的節奏。



炭窯林立的寶山,今只存一座「家」
寶山鄉過去曾是木炭重鎮,炭窯林立,是許多家庭的生計來源。從日治時期開始,木炭被大量出口日本,之後更成為全台許多鄉村家庭的日常燃料。
但隨著煤氣與電爐興起,炭火退位,傳統炭窯紛紛熄火。如今,這座名為「木炭的家」的炭窯,是寶山鄉最後的堅持。它不僅保有完整古法製炭流程,更成為文化保存與教育的重要場所。
這裡沒有大量觀光人潮,也沒有商業包裝,有的是滿地木柴堆、有炭灰飛揚的作業場、一方草蓆圍起的土牆爐口。旅人來此,看到的是時代的背影,也聽見炭火細語中,勞動者的堅韌。


春天限定的「白雪花海」:流蘇盛開的炭窯風景
在四月,寶山的春天是柔軟的。流蘇花滿樹盛開,潔白如雪,搖曳在山風之中。林桔春用他的鏡頭捕捉下這一刻,炭窯在背景中緩緩冒著煙,花影如瀑,點綴在老屋前,構成一幅詩意與人情交織的畫面。
這一刻,時間彷彿慢了下來。白色的流蘇花,是大自然為這炭火歲月獻上的獨特獎章,也是這座鄉村炭窯,在春日裡最美的註腳。
沿著寶山水庫環湖步道,山光水色與林蔭交錯,空氣中混著花香與木炭氣味,既古老又親切。這是一種無法在都市裡複製的情境體驗,屬於土地,也屬於記憶。


傳承的重量:從雙手到心火不熄
走進炭窯前,牆上掛著一塊寫著「木炭的家」的木牌,仿佛在提醒每位踏進這裡的人:這不只是生產木炭的場所,更是父子之間傳承的舞台,是文化在庶民生活中存活的見證。
每一次火光閃爍,每一根柴木堆疊,都是對工藝的尊重與守護。即便在產量有限、利潤微薄的今天,李家父子仍選擇留下這座窯,不為炫耀,只為守住那份屬於寶山的炭香記憶。


留住文化的不是觀光,而是熱愛
「木炭的家」並不熱鬧,卻因此格外動人。它是一道從過去延伸至現在的溫暖弧線,連結著生活、土地與心靈。
或許我們無法再靠炭火過日子,但仍能在春日午後,走進這座炭窯,看一場悶燒的儀式,嗅一縷屬於鄉間的炭香,記得,那些曾照亮過台灣農村歲月的微光與熱度。


責任編輯: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