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香港要聞

港精神病學生5年飆升1.4倍 學者:上網成癮影響身心健康

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直言,「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數碼產品)傷害與毒品無異。」資料圖片。(霄龍/大紀元)

【大紀元2025年04月07日訊】(大紀元記浦慧恩香港報綜合導)隨着本港學童上網時間不斷攀升,兒童的身心健康風險亦日益浮現。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6日)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本港學童的上網娛樂時間持續增加,增加他們面臨網絡欺凌、接觸不良資訊、遊戲成癮等多重風險。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教授葉柏強則指,兒童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會造成視力惡化,將來或會提早出現視網膜脫落或黃斑病變等問題。

教育局早前向立法會財委會提交的文件顯示,本港中小學生患精神病人數在過去5年急升,由2019/20學年的1,040人增至2023/24學年的2,510人,升幅高達1.4倍。

葉兆輝認為,這一升幅反映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關注有所提升,同時亦顯示學童的精神狀況持續惡化。他認為,能夠及早發現問題並就醫是正面訊號。他呼籲政府應將資源精準投放於預防工作,從教育、家庭支援以至社區層面着手,減低學童患病風險,長遠紓緩公營醫療壓力。

他又表示,多項研究指出,本港學童的上網娛樂時間持續增加,增加他們面臨網絡欺凌、接觸不良資訊、遊戲成癮等多重風險。

葉柏強引述社署數據指,近年逾三分之一虐兒個案涉及性侵,不少均與網絡活動有關。他提醒家長,兒童在網上與陌生人互動,存在遭遇網騙、性騷擾等風險。父母應主動陪伴子女使用電子產品,建立良好使用習慣。「趁子女年紀還小,家長應陪伴他們一起上網,教導正確使用方式,並及早察覺可疑社交互動。」

葉柏強又說,兒童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容易出現體能退步、視力惡化及缺乏運動等問題,進而影響心理狀態與學業表現。他警告,疫情期間家庭生活習慣大幅轉變,令不少小童依賴電子產品消磨時間,更加劇了相關問題。

他舉例:「我們在門診經常見到家長陪孩子看病時,自己也在打機。這樣的生活方式令小童學習退步、視力惡化,將來或會提早出現視網膜脫落或黃斑病變等問題。」

倡政府研向科技公司徵稅

葉兆輝批評,部份科技企業有意設計令人上癮的數碼產品,卻未有對其帶來的社會影響負責。他建議政府可考慮向相關企業徵收特別稅項,作為對社會的補償。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傷害與毒品無異。」葉兆輝強調,「若企業不自律,政府就應介入監管,要求其承擔應有責任。」

他續指,無論是本地還是海外研究皆顯示,青少年使用互聯網時間越長,其精神健康狀況越差,因此建議設立合理的使用限制,同時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健康的興趣選擇與社交途徑,減少對網絡的依賴。

葉柏強亦建議,兒童與青少年應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包括定時運動、充足睡眠與限時使用電子產品。他引述世界衞生組織建議,中小學生每日使用電子產品時間應限制在兩小時內,以保障身心發展。

他提醒家長,科技產品使用將會越來越普遍,與其禁止,不如正面引導,「家長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上網,而是一起參與,教他們善用科技,避開陷阱。」@

責任編輯: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