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無家可歸者 人均年花費多少?
【大紀元2025年04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路小玉舊金山採訪報導) 2025年4月1日,舊金山基金會Crankstart,發布報告《從街頭到穩定》(Streets to Stability)。報告稱,過去20年,市府已投入數十億美元,試圖解決無家可歸危機,卻未見明顯改善。
報告寫道:「我們估計,舊金山市和縣通過其追蹤的支出,在2023-24財年用於無家可歸者相關服務的費用,高達10億至20億美元,平均每個無家可歸者的費用,超過75,000至100,000美元。治療最急需者的費用可能更高,每年高達250,000美元以上。」報告指出,該市目前約有8,300名無家可歸者,今年預計有2萬人面臨無家可歸。
舊金山市長羅偉(Daniel Lurie),在今年1月就職當天,誓言整治芬太尼,隨後便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措施。上月,他還簽署了「打破循環」(Breaking the Cycle)行政令,制定了百日、半年和一年計畫,旨在打破無家可歸問題的惡性循環。
為響應市府行動,Crankstart基金會製作了這份108頁的報告,結合圖表、數據分析與個案研究,剖析了該市無家可歸危機的原因,如:市府缺乏對支出的準確統計,未考量醫院、司法與監獄系統中的隱性開支;管理機構繁雜,預算分散,導致協調不足與服務缺口等。
該報告圍繞4大目標,提出12項建議措施,為市長提供了一套具體的參考方案。
目標一:預防無家可歸。在2032年前,核准興建46,000戶可負擔住房,作為州政府要求興建82,000戶住房的一部分;提供及時的經濟支援;解決非經濟因素導致的無家可歸。
目標二:縮短無家可歸的時間。引進更完善的個案管理與照護服務;打造方便易用的數字平臺,方便計畫管理者和服務接受者使用資源;擴增並改善現有臨時住房與永久支持性住房。
目標三:預防無家可歸重複發生。建立穩定的就業途徑與薪資,幫助無家可歸者擺脫貧困,獨立生活;直接解決藥物濫用導致的無家可歸問題,並為嚴重精神病(SMI)和物質使用障礙(SUD)患者,提供強化治療;改革「回家之路」(Journey Home)計畫,提供可持續的異地安置。
目標四:落實有效管理。簡化市府管理程序,加強與灣區其它地區的協調,以減少資源浪費,並提升效率;推行以成果為導向的合約制度,使服務更簡單、更有效;增加市府以外的公共資金來源。
12項建議措施,每項都包括具體的、可衡量的目標,以確保問責制和追蹤進展。
Crankstart創辦人麥可.莫里茨(Michael Moritz),在發布會上表示,羅偉似乎已在其「打破循環」行政令中,採納了報告中一些建議,並稱該報告「可能是舊金山市內,首次對無家可歸問題的全面概覽」。
市長回應與展望
當天的發布會,在戰爭紀念退伍軍人大樓(War Memorial Veterans Building)舉行,雖然市長羅偉未對報告中的具體建議發表評論,但他在演講中表達肯定:「這份報告將幫助我們,識別最有效的干預措施,確保我們善用納稅人的每一分錢。」他強調,舊金山正面臨嚴重的藥物過量和無家可歸危機,平均每天有兩人,因藥物過量在街頭或旅館中死亡。要有效解決這一危機,「我們必須清楚了解問題出在哪裡」。
為此,市府採取「數據導向」的方法,「整合健康、住房和社會服務的數據」,深入了解無家可歸者的需求,並追蹤成果,確保政策有效。
「這需要時間。」市長羅偉承認,「我們的危機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因此,也無法一夜之間解決。但在一年內,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有效運作的系統——一個要求非營利組織負責、優先為讓人們獲得所需幫助的系統。」
Crankstart創辦人莫里茨表示,樂意協助市府推動改革,並取得切實進展,「讓外界看到舊金山是如何快速解決這一問題的」。
羅偉20年前創立的轉折點社區(Tipping Point Community),是一個致力於消除貧困的非營利組織,Crankstart和莫里茨,曾向該組織捐款。稅務文件顯示,截至2023年,Crankstart擁有約39億美元資產,當年向慈善項目捐贈了約2.04億美元。
據Crankstart官網簡介,其資金主要用於 「鞏固公正社會的基礎」,其大部分補助金額介於10萬至100萬美元之間,其中約60%投入舊金山灣區的組織。◇
責任編輯:宋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