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原料藥七成來自中國 台灣缺藥風險增加

專家表示,台灣的原料藥約七成自中國進口,藥品供應存在隱憂。藥品示意圖。(中央社檔案照片)
人氣: 26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5年04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專題報導)缺藥問題頻傳,突顯出台灣藥品供應存在不穩定性。專家表示,台灣的原料藥來源約七成從中國進口,這使台灣藥品供應存在隱憂。當兩岸關係緊張時,中國限制出口,台灣藥品供應會出現問題,呼籲政府未雨綢繆,鼓勵廠商分散原料藥的供應地。

國內缺藥問題頻傳,從日前傳出抗生素盤尼西林短缺到國內注射液大廠永豐化學因違反相關規定遭食藥署勒令停業,因其生產的生理食鹽水等注射液在國內占比七成八,停工後造成國內注射液供應危機,不僅增加手術難度也危及住院民眾、洗腎病人的安全。

★相關閱讀:

解原料藥缺藥危機 專家:可比照口罩國家隊

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向《大紀元時報》表示,目前國產藥品大多是學名藥,占比超過九成,其中的原料藥「活性藥物成分(API)」約七成來自中國,這使台灣藥品供應存在隱憂。當兩岸關係比較緊張時,萬一中國又要限制出口,屆時台灣的藥品供應是否又會出問題?

台灣日前接連傳出缺藥問題,甚至不乏原廠藥退出台灣。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理事長、陽明交通大學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教授康照洲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原因很多,像是台灣國產製藥廠都集中生產類似藥物,競爭激烈,販售過程中互相削價競爭更厲害,也讓藥價被壓得更低。

另外,國產製藥廠生產的藥物規模總量不夠大,也讓生產成本相當高,逐漸失去競爭優勢,甚至有些藥廠面對擴增的龐大需求,簡化生產流程而影響產品品質,如永豐注射液短缺事件就是其一。

康照洲提到,國產製藥廠的藥品利潤低,也會使藥廠不願意提升藥物品質、持續研發新藥,導致動能停滯。許多原料藥都來自單一國家,像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藥物,洽談原料藥價格時很容易喪失議價空間,而且製藥規模小、成本提升。若情況逐漸惡化,可能使藥廠不再願意生產藥物。

對於移轉原料藥來源的限制,沈采穎提到,健保對相同成分、價格的藥價給付都一樣,若要改變原料藥來源,成本勢必增加,但給付價格依然相同,所以轉移來源國近乎不可能。她呼籲,政府應未雨綢繆,鼓勵廠商分散原料藥供應地,從中國移轉至印度、歐美等國家。若過度依賴單一來源,可能會像日前永豐注射液事件一樣,造成供應短缺。

康照洲認為,國內藥廠數量太多,勢必要適度整合,依其他國家經驗,都是由政府協助輔導國內企業整併及升級。◇

責任編輯:鄭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