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廖儷芬台灣雲林報導)四月的陽光穿過老屋瓦縫,微風拂過老眷村牆角的紫藤與紅磚。這裡不是哪個都市角落的網美市集,而是雲林虎尾的建國一村——全台唯一農村型眷村,也是一段被時間凝住的歷史風景,正在悄悄綻放全新生命力。
4月4日至5日,《Gift Yunlin禮遇雲林》策劃的「YCDC文創市集×植市集」雙重展演熱鬧登場,吸引大量人潮湧入這片曾一度沉寂的軍眷聚落。百攤攤商齊聚,文創、手作、美食、植栽、音樂,在這片眷村老牆間編織出一座屬於春天的小宇宙。


老屋新芽,生活與藝術的共生
走進市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掛著「服務台」布旗的接待帳篷,免費的茶水與導覽地圖,寫著滿滿親切的在地溫度。村落的巷弄間,每一攤位都像一間迷你藝廊——有現做的蛋糕甜點、有來自新馬的家鄉味,有義式冰淇淋、手作披薩、在地冷滷、天然蜂蜜與醋,也有用友善農法耕作的米雞蛋糕,樸實中帶著創意。
其中一攤「大老闆手作披薩」,木製的爐火旁站著年輕老闆與助手,一邊現烤、一邊與客人聊天。另一邊,手作藝人靜靜擺放著以植物乾燥花製成的飾品,細膩溫柔。每個轉角,都藏著讓人停下腳步的故事。


人潮湧入的眷村,第一次這麼熱鬧
攝影師Nina分享她對這次活動的驚喜:「四日的虎尾建國一村,植市集熱鬧上場,我第一次看到這裡那麼多人耶~以前經過都覺得怕怕的,人煙稀少…」但現在,眷村的氣氛不再是靜默或遺忘,反而是新世代創業與文化回歸的見證。
她說,過去幾年,這裡逐漸有了甜點咖啡店與工作坊入駐,這一次的市集更像是一場「眷村覺醒」的慶典。人們走入昔日軍眷住屋改造的展區與空間,孩子們在草地上追逐,長者坐在紅磚矮牆旁閒話家常,這裡成了記憶與當代的交會點。



白日親子遊樂、夜晚微醺派對
活動從午後兩點開始,白天時段設有親子體驗課程、攀樹活動與闖關遊戲。孩子們在一旁嘗試用葉子拓印畫作,爸媽們在市集間挑選伴手禮、輕食小點,共度春日午後的悠閒。
隨著夕陽西下,氛圍悄然轉變。副縣長謝淑亞表示:「我們把春天的靈感,全都搬到眷村來了!走進市集,是視覺與嗅覺的雙重驚喜,有文創、手作、植栽、美食、特色餐車,超過百攤攤商,在文創與植物之間,開出一座春日限定的小宇宙。」
入夜後,街頭藝人輪番登場,民生電器樂團的現場演出為夜色添上幾分微醺氣息。老眷村成了音樂會場,在星光與燈泡串的陪伴下,民眾圍坐在草地與矮牆邊,聽音樂、吃點心、分享日常,也分享彼此的故事。




建國眷村的轉身:從遺跡到文化資產
建國眷村,原為虎尾空軍基地的附屬軍眷區,由一村至四村構成。這裡是少數日遺眷村之一,2015年列入雲林縣有形文化資產,並由文化團隊與返鄉青年共同參與再生改造計畫。
市集策展單位YCDC強調:「不只是搞活動而已,我們讓文創變成一種選擇、一種生活。」YCDC從斗六出發進駐虎尾,陪伴創業者一同成長,更於2025年榮獲美國IAA Muse Creative Awards銀獎肯定,將雲林的創意推向國際。



雲林,可以很文青
曾經,雲林被視為純樸農鄉,而今,這塊土地逐漸展現出不同面貌。2023年觀光人次突破2千萬,而虎尾眷村更成了文化創生與返鄉青年實驗的溫床。
春天的靈感不只在風裡、在陽光裡,也藏在一個個攤位與一雙雙返鄉築夢的手裡。從糖葫蘆到米雞蛋糕,從小飾品到原木工藝,在地與創意在這裡對話——不急不徐,剛剛好。
走吧,用雙腳走進眷村街道,用五感體驗雲林的文化與生命力。或許,在一棵老樹下的樹蔭裡,你會遇見不一樣的自己。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