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廣受歡迎的三氯蔗糖——被近40%的美國人用於減少熱量攝入的代糖,能以增強食慾的方式改變大腦活動,此外這種影響在肥胖人群中尤為明顯。
三氯蔗糖會觸發大腦中的飢餓信號
這項研究由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Keck School of Medicine)進行,並於近期發表在《自然‧代謝》期刊上。研究表明,流行代糖產品「善品糖」(Splenda)的主要成分——三氯蔗糖,其攝入會加強下丘腦的活動,該區域在大腦中負責調節食慾及體重。
研究人員發現,飲用含有三氯蔗糖的飲品會增加飢餓感,並激活下丘腦的腦部活動,這在肥胖人群中表現更為明顯。與糖不同的是,三氯蔗糖不會促使人體分泌能帶來飽腹感的激素。
「人體依靠這些激素向大腦傳遞熱量攝入的信號,進而降低飢餓感」,研究的首席作者、南加州大學糖尿病與肥胖研究所(Diabetes and Obesity Research Institute)所長凱瑟琳‧阿蘭娜‧佩奇博士(Dr. Kathleen Alanna Page)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而三氯蔗糖沒有產生這種效果。與糖相比,三氯蔗糖在激素反應方面的差異在肥胖參與者中也更加明顯。」
「大約有40%的美國人經常食用代糖,通常是為了減少熱量或糖分攝入。」佩奇表示,「但這些產品真的有助於調節體重嗎?當我們攝入這些代糖時,身體和大腦會發生什麼變化?這些影響又是否會因人而異?」
為解答這些問題,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涉及75名參與者的隨機對照實驗。他們分別在三種不同情況下接受測試:飲用清水、用三氯蔗糖加甜的飲料,以及加了普通糖的飲料。研究人員使用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大腦,並在飲用前後採集血樣和記錄飢餓感評分。
研究人員發現,三氯蔗糖會改變下丘腦與涉及動機的其它大腦區域之間的互動。研究結果還顯示,女性參與者在大腦活動方面的變化較男性更為顯著,這表明三氯蔗糖對不同性別的影響可能不同。
三氯蔗糖會提供甜味卻無法滿足預期的熱量,這會混淆大腦的判斷。佩奇提到:「如果你的身體因為嘗到甜味而預期獲得熱量,但實際卻沒有獲得這種熱量,那麼隨著時間推移,這可能會改變大腦被引向對這些物質渴望的方式。」
人工甜味劑的潛在風險
三氯蔗糖的甜度是天然糖的600倍,進而提升了甜味的感知閾值。它不含熱量,因此不會引起飽腹感,「導致因缺乏熱量而出現反彈性暴飲暴食,」註冊營養師兼營養學家、NutriSource Inc.的創始人尼科萊特‧M‧佩斯(Nicolette M. Pace)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
她提到,原初的、未經加工的食物「才是最佳選擇」。
儘管像三氯蔗糖這樣的人工甜味劑已經獲准使用,但一些研究表明它們或能帶來負面健康影響,包括改變腸道微生物群。像木糖醇和阿斯巴甜這樣的甜味劑也與心血管風險有關。
另一位註冊營養師謝莉‧鮑爾斯(Shelley Balls)對兒童和青少年攝入三氯蔗糖表示擔憂。她說:「在當今的世界,做出健康的選擇已經夠難了,而增加的渴望和飢餓感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這可能導致肥胖和慢性疾病風險的增加。」
「研究還表明,三氯蔗糖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群,而我們知道,腸道健康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決定因素,我們需要格外留意。」
研究人員已在計劃進行一項後續研究,探明無熱量甜味劑如何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這一群體相較其他年齡段的人群會攝入更多的糖和代糖。佩奇表示:「這些物質是否會導致處於肥胖風險中的兒童大腦發生變化?大腦在這一時期是脆弱的,因此這是一個關鍵的干預時機。」
替代方案與專家建議
鮑爾斯表示,越早開始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對於促進整體健康及降低慢性疾病風險就越有利。
她說:「作為一名營養師,我始終建議水是滿足最佳健康所需水分的主要來源。我個人會避免食用所有人工甜味劑。」
她補充道,適量攝取普通糖和蜂蜜是更健康的選擇。
雖然所有甜味劑都應適量食用,但天然甜味劑如蜂蜜和糖與人工甜味劑不同,它們能提供潛在的益處,如抗氧化物及維生素,並且不會破壞腸道微生物群。
對於那些尋找替代甜味劑的人,她則推薦嘗試羅漢果,因為它是一種天然甜味劑。「它的甜度是糖的100至300倍,所以你會傾向食用更少的量。」
儘管羅漢果作為一種零熱量、無糖的替代品,對於糖尿病患者可能有益,鮑爾斯還是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時仔細閱讀標籤。許多羅漢果產品並非純天然,通常會含有其它人工甜味劑或糖醇。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購買純羅漢果糖。」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Common Sugar Substitute May Trick Your Brain Into Eating More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