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中製醫材藏隱憂 專家促加強檢驗揭露產地

醫院急診室示意圖。(中央社檔案照片)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5年04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伊俐台灣台北報導)中國醫材進口台灣比重逐年增加,但據調查顯示,逾九成民眾不知道醫材進口來源包含中國。專家說,曾經發生中國骨釘醫材在病人體內生鏽導致身體不適的個案,政府應提升對中國醫材的檢驗強度,並適度揭露來源產地。

據經濟部2021年數據,台灣從中國進口的醫療器材總值,從2016年的1.5億美元成長到2020年的2.6億美元,占比也從7.6%增至10.3%。2022年有市調公司進行台灣民眾醫療器材來源認知調查,近八成對中國品牌有負面印象,但是約九成五不知道醫材進口來源包含中國。

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兼任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高仁山向《大紀元時報》說明,醫材分為電子類及耗材,電子類醫材包括心電圖、超音波等儀器,耗材則是注射針筒、止血橡皮筋等。

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目前在台上市的醫療器材品項有1萬多件,七成為健保全額給付醫材,兩成六為民眾自費醫材,其餘不到一成為健保差額給付醫材。高仁山說,健保對醫材的給付範圍、相關款項逐年被壓縮,因為不符成本,醫院為了降低成本,選擇從中國進口,使中國進口醫療耗材占比逐年增加。

依現行規定,侵入式醫材項目如針筒等需經衛福部審核,非侵入式醫材項目如棉花棒、繃帶等則無須送審。

高仁山還提到,曾有調查詢問醫師對中國醫材的看法,約一成中國進口醫材會出現問題,例如曾有醫師採用中國進口骨釘醫材後,病人回診時反映不適,經重新手術檢查,發現骨釘竟然生鏽。通常固定斷裂的骨頭需使用316醫療等級不銹鋼,顯然中國的骨釘材質不是不鏽鋼,而是鐵或劣質不鏽鋼,這也暴露出中國產品就算通過檢驗,也可能混雜劣質品。

如何抵擋低價中國進口醫材衝擊?高仁山認為,應提升檢驗強度及揭露醫材產地。歐美醫材產品昂貴,主因產品必須檢驗及保險,確保品質無虞,但中國醫材未達到同樣標準。他認為,應加強對中國進口醫材的檢驗標準,並應適度揭露醫材產地,讓民眾就醫時了解產品來源是否來自中國,以保障其就醫權利。

重慶吹噓腎移植突破血型限制

中共被指大面積活摘器官,用於移植產業。日前重慶醫院宣稱「腎移植有望擺脫配型限制」,雖然真實性仍存疑,但讓許多大陸網民恐慌:難道以後隨便抓一個健康的人就能用?

報導稱,該試驗「初步驗證該技術的可行性」,但也提及受體「因全身循環衰竭終止試驗」。由於不同血型存在排斥反應,器官供體和受體之間需要配型,但成功機率較低,所以中共需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器官分配系統」來維持移植產業的「高效」運作。

對此,很多網民擔憂,甚至氣急怒罵,若真能成功突破血型限制,中共這套「按需殺人」的黑暗產業鏈將更加「高效」,這也隱晦的批評中共活摘器官「產業鏈」的恐怖。◇

責任編輯:陳玟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