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台中市政府連續六年推動「台中購物節」與「物調券」政策,總經費超過20億元,陳雅惠等多位市議員24日提出質疑,活動過後誰受益?市府對外宣稱「台中購物節創造353億元消費金額」,但數據並未經第三方驗證;另從近兩年全台觀光數據,一中商圈從第一名摔到第十,逢甲商圈甚至掉出20名外,明顯大撒幣式的購物節、物調券已過於老套,呼籲市府在吸引觀光客的作為必須加強。
「活動辦完後留下什麼?是市府曝光、還是真正帶動在地經濟?」議員陳雅惠指出,活動過後數據未經第三方驗證,也未區分新增與提前消費,根本無法作為後續政策依據;且除了購物節、物調券,市府還花大錢推燈會、演唱會等活動,呼籲市府不能只追求熱鬧與媒體聲量,更應建立制度性追蹤與檢討。
議員張芬郁批說,市府推出「慶典經濟」,但是若無制度化評估與回饋機制,恐淪為短期操作。她主張市府應建立活動成效公開制度,要求所有大型活動提出財務報表、效益分析與第三方評估報告,才能真正衡量政策成果。
對此,經發局長張峯源回應,該數據來源為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電子發票統計,是中央認證資料,涵蓋觀光財與在地流通。疫情後台中市批發零售業與百貨銷售持續成長,去年百貨業績已接近千億元。
議員陳淑華則質疑,購物節單年預算近4億元,六年來超過20億元,這筆公帑是否真的轉化為有效益?她指出,台中傳統市場欠缺新創,不如台北、台南一些熱門市場,受各地遊客喜愛。根據近兩年全台觀光景點統計,一中商圈從第一摔到第十,逢甲商圈甚至掉出20名外,明顯大撒幣式的購物節、物調券已經過於老套,呼籲市府在吸引觀光客的作為必須加強。
議員謝家宜表示,物調券已發放五次,卻仍存在各地機制不一、動線混亂、排隊久候、重複領取與宣傳不足等問題,長期未見改善。
張峯源回應,市府已增設號碼牌、公告與現場人員引導,並擴大小商圈與產業故事館的參與。他強調,今年非商圈型店家加入數量明顯增加,政策正向基層延伸。◇
責任編輯: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