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救火的傳說

作者:侍建國
野火焚山,林中有一雉,入水漬羽,飛故滅火,往來疲乏,不以為苦。
(清玉繪圖/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599
【字號】    

海外文人常用「陀山鸚鵡」比作自己的家國情懷。余英時先生認為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雖源自印度,卻早已中國化,並以陀山鸚鵡所說的「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九字概括他的中國情懷。

香江三絕之一的董橋散文《陀山鸚鵡的情懷》以一半篇幅介紹這個傳說,可惜作者將其意涵止於「有點文化情懷的尋常百姓」的文化認同。再早些時候,胡適在《人權論集》(小序)裡摘錄這個故事,把鸚鵡精神歸於減少來自良心的譴責:

今天正是大火的時候,我們骨頭燒成灰終究是中國人,實在不忍袖手旁觀。我們明知小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點未必能救火,我們不過盡我們的一點微弱的力量,減少良心上的一點譴責而已。

那時社會上正對中國人權問題展開論戰,胡適認為人人都要盡微薄之力,就像陀山鸚鵡那樣。

「陀山鸚鵡」的故事目前被讀書人廣泛引用的版本,出自清初周亮工(號櫟園)的《書影》(卷2 康熙六年影):

昔有鸚鵡飛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雖有志意,何足云也?對曰: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櫟園善古文,「每命一文,必深思力索」,此書是他遭閩獄案囚於刑部因樹屋寫成的劄記,又名《因樹屋書影》。囚禁間兩位友人來探視,一名卓初荔,曾率閩父老為園喊冤,園數止之,初荔曰:「擊鼓以救日,日豈擊鼓可救哉!亦致吾扶陽之誠而已,事之濟不濟何論!」另一位王明翰,「在破屋中,遙望膜拜,喃喃白公冤。」園勸曰:「徒自苦耳,詎能達?」明翰即述陀山鸚鵡的故事。櫟園「感兩君之言,為之泣下,附記於此」。周亮工記述這個美麗傳說,由卓、王二人為自己鳴冤的不屈精神而引發。它讚頌陀山鸚鵡不忍旁觀,竭盡微薄之力出手相助,亦展現「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境界。

然而,該故事一千多年前從印度傳至中原時並非如此,成書三國時代的《舊雜譬喻經》(卷上)這樣記載:

昔有鸚鵡,飛集他山中。山中百鳥畜獸,轉相重愛,不相殘害。鸚鵡自念:雖爾,不可久也,當歸耳便去。卻後數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鸚鵡遙見,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飛上空中。以衣毛間水灑之,欲滅大火。如是往來往來。天神言:咄!鸚鵡,汝何以癡?千里之火,寧為汝兩翅水滅乎?鸚鵡曰:我由知而不滅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鳥畜獸,皆仁善,悉為兄弟,我不忍見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則雨滅火也。

那時的書面口語體通俗易懂,今天仍不難理解,祇是鸚鵡的「我由知而不滅也?」需加注釋。「由」通「猶」,這句意思是難道我的兩翅水無補於事我就不滅火嗎?

此後,古代文獻皆轉述這則故事,如南朝劉義慶《宣驗記》把故事精簡了,仍保持原本義涵: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汝雖有志意,何足云也?對曰:雖知不能,然嘗僑居是山,禽獸善行,皆為兄弟,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它教人向善,不相殘害;以及讚揚鸚鵡不忍見兄弟受難,盡微薄之力救助。

時至北宋,類書《太平御覽》(卷917)把《宣驗記》的這個故事減為短短一行字:

野火焚山,林中有一雉,入水漬羽,飛故滅火,往來疲乏,不以為苦。

顯然,這時該佛教故事已經中國化,鸚鵡成了雉,俗稱野雞,故事的主旨也衍變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但在讀書人心目中,陀山鸚鵡那句「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最驚心動魄,無可替代。櫟園記述此事,援引鸚鵡對答天神的話,將原文的「嘗」易為「常」,現今成了「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昔孟軻以羊易牛,為引仁術之辯;今櫟園以「常」易「嘗」,則顯久暫之別。此處改字增添了作者的個人情感,櫟園原籍河南祥符,久居金陵;祥符為曾居地,金陵為常住地,櫟園偏愛後者。彼時旅居海外的人很少,現代意義上的僑居未成氣候。余英時先生久居美國,故鄉安徽潛山祇住九年,他的中國情懷「不但未曾稍減,似乎反而與日俱增」,因此佛經故事裡的陀山鸚鵡對曾居地的家園情懷,得到余潛山的高度讚賞。

竊以為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此外還欣然發現,傳統的救火鸚鵡已由今日之抱薪者及救助人接替,後者出自網絡語「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它展示了有抱負的年輕一代,不止孤勇的前導者,更有號泣的同行人。

最後補遺,《舊雜譬喻經》原文的他山即某山的意思,他、陀古音同,陀山即他山。後來陀字演變成現代北方話的發音,二者才不同。

責任編輯:林芳宇@#

推薦閱讀:散文:我沒有鄉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他是我奶奶家西北角的鄰居。他家的門前有三棵高大的絨花樹。夏天,每當絨花盛開的時候,空氣裡滿是那特有的清香,淡粉色的花苞像圓圓的小絨球,開展了又像一把精美的摺扇,嬌豔美麗,而又素雅清淡。纖細似羽的葉子日落而合,日出而開,甚是靈性,人們叫它合歡樹。
  • 兒時就經常老人們念叨: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時光已到了三九,北方的冬天也到了最冷的季節。兒時的記憶裡這季節是滴水成冰,是我和小夥伴們穿著厚厚的棉衣到冰湖上快樂的去滑冰的季節。而現在的天氣卻出奇的暖和,反常的令人驚奇、咋舌。
  • 繪畫《鄉村福音》,作者:方外。(明慧網)
    一碗雞湯泡麵下肚,整個人都暖和起來了。此時暮色已經降臨,煙花在空中頻頻綻放,我看到父親推出了自行車,我知道接下來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 即便是一道陽光,一縷炊煙,甚至路人呵出的一口口「霧氣」,也會讓人心底生出一絲暖意來。叫人不由得想起簡陋的屋子裡「呼呼」燃燒的火爐,想起穿著單薄圍爐取暖的人們那愜意的談笑。 你會不自覺地想到諸如生機、光明和溫暖之類的字眼,那是能夠叫人生起希望,充滿力量的美好事物。
  • 看來,那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應該改成「上天言實事,下界無欺瞞」才好。沒有欺騙,人們才會真誠相待,才會友善,才會寬懷包容,社會不就平安祥和了嗎。這正是:大法傳世人心歸正,春風吹拂萬物復甦。
  • 一個一個房間打掃,牆壁,天棚,各種物件兒,犄角旮旯也不落下,務必做到乾淨、整潔。兒子很是仔細,就連燈泡都擰下來,一個一個擦拭如新。包裹商品帶回的邪黨報紙,該燒的燒,該丟垃圾點的丟垃圾點,不能讓它散發毒氣。掃灰,也叫「除塵」,或「出陳」,走出舊的藩籬,除陳迎新,多好的寓意。
  • 置身其中,我歡心,流淚,在愛與光明中,在苦難與掙扎中,我們創造著繁榮和文明。在深沉與莊嚴的歌聲中,我們明白了輾轉輪迴來到世間的意義。
  • 春風吹拂,大地正變得酥軟,路邊的柳樹,也籠著瑩瑩的鵝黃。河冰化開一道一道冰痕,憋悶一冬天的河水,又歡唱起來了。我知道,人們的覺醒,同樣會給人類的文明,帶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造物主以他神奇之手,正在繪出一個嶄新的天地。
  • 是不是每一個生命,對春天都有一個約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靜靜地等待。等待中,蓄積著力量,等待中,膨脹著希望,強大著信心?
  • 余先生的一句話讓筆者心有震悸,事關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團赴普林斯頓,想說服先生回國看看,因他公開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國。故鄉來人勸道,回一趟便能解除鄉愁。先生急了,懟出一句——我沒有鄉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