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生活與情感故事累積 《那些人那些事 下街三十七番地》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覽-開幕茶會來賓合照巷。(財團法人大嵙崁基金會提供)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5年04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財團法人大嵙崁文教基金會於桃園大溪公會堂舉辦《那些人、那些事-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覽,由大溪和平老街上的協盛木器第三代及左右鄰居一起策劃,集合過去及現在7位和平老街上匠師們的70餘件作品或物件共同參展。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覽-展場一隅。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覽-展場一隅。(財團法人大嵙崁基金會提供)

透過老照片、生活木器與訪談影片,帶領觀眾走入和平老街的歲月長廊,重溫一段文化變革、家族傳承,以及無數街坊鄰里的情感故事,展期自即日起至10月12日止。

大溪木器工藝擁有超過百年歷史,從木器興盛走向多元創作,協盛木器創立於1940 年,是大溪百年木器工藝發展長流的見證者。1960-1990年代更是大溪木器的興盛時期,今日的和平老街,日治時期稱為「下街」便是木器行的集聚地,那些在街角巷弄、工坊廠房間辛勤耕耘的匠師們,各個身懷絕技,他們是師徒、是鄰里,也是在時代流轉中留下痕跡的重要創作者。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覽-展場參觀。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覽-展場參觀。(財團法人大嵙崁基金會提供)

展覽以「下街三十七番地」一帶為象徵座標,從一戶典型的木器行的視角出發,展出作品橫跨三代匠師創作,包括協盛木器第一代姚士英(1913~1983)為孫子打造的童趣木馬、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覽-民眾參觀。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覽-民眾參觀。(財團法人大嵙崁基金會提供)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覽-大溪仁安宮將軍帽。(財團法人大嵙崁基金會提供)第二代姚逢時(1947-)因應時代小家戶需求,當年即率先鑽研微型佛桌及創作多種現代簡約款式神桌供消費者選擇,以及第三代姚世豪(1977-)創作融合大溪豆干與陀螺元素,結合設計所創作的茶家具組及干樂椅,展現木器隨時代推移的發展演進與生活連結。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覽-大溪仁安宮將軍帽。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覽-大溪仁安宮將軍帽。(財團法人大嵙崁基金會提供)

展覽也邀請對面鄰居,也是協盛木器親友的下街四十番地工坊劉清剋匠師(1969-)及外公邱家全(1912~1986)的作品,邱家全及其兄弟可說是日治至戰後時期的大溪工藝達人,擅長包含篆刻、紙紮、神像雕刻、墨繪等工藝,現場並展出邱家全為大溪社頭遶境出巡將軍所手工打造的神將頭盔。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覽-協聖木器姚逢時匠師與參觀民眾。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覽-協聖木器姚逢時匠師與參觀民眾。(財團法人大嵙崁基金會提供)

另也邀請鄰居協達木器共同參展,帶來當年林先文藝師及鄰里間的生活照,有師徒老照片及茶几等工藝作品。每一件展品皆是匠心的精神與歲月的紀錄,更是關於一群人、一段時光,以及由無數創作與記憶交織而成的生活故事。

展覽地點「大溪公會堂」,為日治時期特別組成「大嵙崁公會」集結地方仕紳力量集資籌建而成,是昔日重要的集會與文化活動場所,如今,這座百年建築再次開放予居民參與,轉化為一座承載地方記憶與文化交會的平台。

展覽由協盛木器第三代姚慈盈與鄰里共同策劃,是一場從「生活木器」出發、再現「大溪故事」的文化盛宴。更多精彩活動陸續登場,活動相關資訊請見大嵙崁文教基金會官方網站https://www.takoham.org.tw/或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axiTakoham 。◇

責任編輯:昌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