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4月英國汽車路稅的三大變化

4月開始,英國汽車的路稅全面上漲,包括電動車、新車和舊車。(ADRIAN DENNIS/AFP via Getty Images)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5年04月11日訊】(大紀元英國記者站報導)今年4月開始,英國的汽車路稅(Vehicle Excise Duty,VED,俗稱road tax)政策有了新的變化,電動車需要開始繳納路稅,很多第一年新車的路稅會加倍,其他類型汽車的路稅也會上漲。

電動車及新車

新的財政年度裡,電動車和零排放車輛的路稅變化是最顯著的,因為此前電動車和零排放車輛是不需要繳納路稅的。

在2025年4月1日或之後新註冊的零排放汽車,繳納的路稅將是一年10鎊錢。這個政策會一直持續到2029-30年。新的零排放汽車在使用一年後,將每年繳納195鎊的標準路稅。

對於在2017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之間註冊的零排放汽車,從2025年4月1日起需要每年繳納195鎊的路稅。

對於在2001年3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之間註冊的零排放和低排放汽車,路稅的級別將從A類將轉為B類稅率,即每年20鎊。這部分車輛非常少,因為那個年代電動車還處於起步階段。

所有其它排放量的新車(包括混合動力和內燃機),第一年的路稅會增加:

每公里排放1–50克二氧化碳的汽車(包括混合動力)將增加到110鎊,此前是10鎊。

每公里排放51–75克二氧化碳的汽車(包括混合動力)將增加到130鎊,此前是30鎊。

每公里排放量達到和超過76克二氧化碳的汽車,稅率將翻倍。

也就是說,政府為了鼓勵人們購買低排放或者零排放的車輛,就把其它車輛的路稅增加了一倍。如果購買排放量超過255克的車輛,比如Ford Mustang或者路虎的一些車型,路稅將達到5,490鎊。

根據通脹率上漲

2025年4月1日開始,政府會根據零售價格指數(RPI)調整汽車、貨車和摩托車的標準路稅,除了第一年新註冊的車輛之外。

預算責任辦公室估計,到2027-28年,政府的路稅收入將達到94億鎊,比2022-23年高出21 億鎊。

自1990年代以來,政府的路稅收入一直呈上升趨勢,近年來增長迅速,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可能購買電動車,基於排放量收費的系統可能意味著長期內路稅收入會下降。

2001年3月1日之前註冊的車輛

在2001年3月1日之前註冊的汽車被歸類為私人/輕型貨物(PLG)車輛,或不超過3,500公斤的私人汽車或貨物車輛。

這些汽車分為兩類發動機尺寸——不超過1549cc和超過1549cc。前者的路稅是一年210鎊(一次性繳納的費用,下同),後者將是345鎊。

如果是通過銀行劃賬分12個月分期付款,金額會增加。

2001年至2017年註冊的車輛

對於2001年3月至2017年3月之間首次註冊的車輛路稅稅率分為13個稅級,具體取決於車輛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簡單來說,排放量越低,稅級越低。排放量低於每公里100克的車輛免於繳納路稅。

這段時間首次註冊的汽油和柴油汽車的道路稅大致相同。

替代燃料汽車,例如混合動力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以及使用天然氣、壓縮天然氣或生物燃料的汽車的路稅比普通汽油或柴油車少10鎊。

英國最常見的私家車的排放量是每公里151-165克和每公里131-140克,這兩類車分別屬於路稅稅率的G級和E級,2025年4月1日起的路稅將分別是一年265鎊和195鎊,分別上漲了10鎊和5鎊。

2017年4月後註冊的車輛

2017年4月1日,英國的新車稅收系統進行了改革。原有的基於二氧化碳的路稅系統被替換為三個新的稅率——零稅率、標準稅率和高級稅率。

零稅率的汽車的稅率變化請參考前文「電動車及新車」。

2025年的標準稅率將是195鎊,比此前一年上漲了5鎊。

「特斯拉稅」

針對2017年4月之後註冊的新車,如果建議零售價超過四萬鎊,需要按照高級稅率繳納路稅,也就是昂貴汽車附加稅(expensive car supplement)。

昂貴汽車附加稅的金額也會有變化。新註冊的昂貴的零排放汽車從第二年起需支付每年410鎊的昂貴汽車附加稅,之前是免稅的。

業內人士預計,昂貴汽車的附加稅的變化將會影響很多電動車,因為在英國註冊的電動車中有超過70%的價格超過四萬鎊。這種稅收也被許多人稱為「特斯拉稅」,因為特斯拉的車輛售價通常都超過四萬鎊。

昂貴汽車的附加稅意味著這類車輛除了要繳納標準車輛的路稅(註冊第二年開始每年195鎊)外,還要額外繳納路稅,每年425鎊(此前是410鎊),所以相當於每年的路稅將達到620鎊。

需要注意的是,徵收這筆附加稅的標準是汽車的建議零售價,也就是說,即使車主買車的時候砍價了,車子的價格低於四萬鎊,仍需要繳納這筆額外的稅金。◇

責任編輯:陳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