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常懷仁台灣台北報導)針對學校的營養午餐問題,立委林月琴、吳沛憶、陳培瑜、兩位學生10日舉行記者會指出,全台超過兩百萬學生在學校用餐,但根據統計,每天產生的廚餘達一公噸,問題是學生的意見有無被聽見,且學校的營養午餐委員會也未必會納入學生意見,學生也分享經驗,包含菜色單一、肉類少、品質問題等。
林月琴表示,目前全台超過兩百萬高中職以下的學生在學校用餐,但根據六都統計,學生每天產生的廚餘達一公噸,這是制度性的警訊,有沒有人去問過學生想吃什麼、需要什麼、是不是學生們的意見沒有被聽進去?
林月琴指出,教育部2016年有訂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午餐供應會組織及運作要點,要求學生代表參加,但看來是沒有落實的,因為只有少數縣市落實,即便有落實的學校,也只是有個位子而已,很多學生反應,有讓學生參與,但資料太難、流程不友善、講了也沒回應。
所以,林月琴說,她們會在立法中推動幾個目標,包含中央、地方、學生的工餐會議都要制度化納入學生席次跟意見回饋機制;給學生的會議資料要簡明易懂、流程要友善;教育部應定期調查學生飲食狀況跟意見回饋。
陳培瑜表示,從學校層級開始、從地方政府開始,再到中央層級,都有相關會議,但是在這些會議當中有沒有真的讓兒少意見被聽見,有無真的提供一個讓兒少可以安心的環境,看起來就算沒有專法,在這件事情上,學校、地方、中央都還有待加強。
吳沛憶指出,未來學校的營養午餐委員會當中,中央、地方政府、學校裡面的午餐委員會都要有一定比例的學生代表,從教育層面來看也是有意義的,因為讓學生討論並決定吃什麼,現在營養午餐都在推廣要吃台產在地食材,這是非常好的飲食教育。
桃園建國國中學生蕭鈺儒表示,學校有營養午餐委員會,但坦白說,身為學生,他們很少有接觸的機會,甚至不了解實際狀況,如果能讓學生也參與意見回饋,相信可以更貼近需求,也能幫助午餐變成更好吃、健康。
台北復興高中學生余珮君分享經驗,包含菜色單一,只有青江菜、高麗菜;肉類少,只有青菜炒肉絲、肉燥飯或滷肉飯;品質問題,保溫措施沒做好的話,吃到的會是冷掉的飯;水果有發霉、長蟲等問題;曾經有人在營養午餐吃到全熟蟑螂,最後的補償卻是吃pizza。◇
責任編輯: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