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58歲的蕭女士在參與民俗合唱團演出前的排練時,突然被團員發現雙手抖動、動作遲緩,擔心是中風徵兆緊急送醫。所幸經神經內科門診詳細檢查後,排除中風可能,卻意外發現其症狀為帕金森氏症所致。經藥物治療後,蕭女士的動作障礙已逐漸獲得改善。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韋翔指出,蕭女士早在數年前便出現步伐緩慢的狀況,親友一度以為是腰椎退化所導致。此次因突發性手抖,才引起注意。經臨床神經檢查確認其四肢力氣正常,無中風常見的單側無力,但出現肢體僵硬與動作遲緩等典型帕金森氏症徵象,進一步安排核子醫學影像檢查後,發現其多巴胺神經元活性顯著下降,為典型帕金森氏症表現。
王韋翔說明,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因腦部負責產生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逐漸死亡所致。雖多發於60歲以上,但亦可能發生於年輕族群(稱為年輕型帕金森氏症)。
常見症狀包括:動作遲緩、小碎步行走、靜止時的手腳顫抖、肌肉僵硬,以及姿勢不穩等。部分患者也會出現便祕、嗅覺減退、睡眠障礙、憂鬱與認知功能障礙等非動作性症狀。由於症狀初期與老化、脊椎退化等容易混淆,往往延誤治療時機。
帕金森氏症目前雖無法根治,但透過藥物如左旋多巴等,可有效控制症狀、延緩病程。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謝乙葳指出,帕金森氏症患者的日常照護須多方面兼顧,包括按時服藥、注意跌倒風險、進行適度運動與復健,以及心理情緒的支持與關懷。
「家屬與照護者的陪伴和理解對患者影響深遠。」謝乙葳強調,協助患者從穿衣、進食到沐浴的生活協助,鼓勵他們維持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動,不僅能延緩肌肉退化,對心理健康亦有助益。
飲食方面也需注意,應避免高蛋白食物干擾藥物吸收,提供營養均衡且易於吞嚥的食物,並確保水分攝取,預防便祕與脫水。
面對帕金森氏症的長期照護挑戰,謝乙葳建議應結合神經科醫師、復健師、營養師等專業團隊,提供患者身心整合的支持與照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加上多元支持系統的建立,能顯著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透過藥物控制與團隊照護,目前蕭女士已能重新參與合唱團活動,逐步重拾自信與生活節奏,也成為許多患者與家屬努力對抗病症的希望象徵。◇
責任編輯: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