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紐約新聞

布碌崙羊頭灣遊民所建案 施工許可爭議升高

左邊為Coyle街2150號倉庫,右邊為Coyle街2134號倉庫與DOLLAR TREE商店連體。(蔡溶/大紀元)

【大紀元2025年04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布碌崙羊頭灣地區U大道附近的Coyle街2134號遊民收容所建案,近日引發社區強烈反彈。除了從可負擔房轉為遊民所的「調包」爭議,以及開發商控告華人鄰居拒絕施工隊進入後院的「違約」爭議外,此案爭議實則遠不止於通行權問題,更牽涉到地權結構混亂、建築物未妥善分割與施工許可申請合法性等,一連串的法律與程序問題。

針對「調包」爭議,紐約市議會土地使用委員會主席薩拉曼卡(Rafael Salamanca)在3月25日市議會的住房與建築預算聽證會上指出:

「我一直參與羊頭灣市議員納西斯(Mercedes Narcisse)的活動。Coyle街2134號項目的處理方式,對她極不公平且不負責任。我們原本批准的是一個可負擔住房項目,而她努力爭取社區支持並成功推動土地使用變更。結果,業主和開發商卻對她進行了欺騙,將土地轉手,並改為興建遊民所,這就失信於社區。」

薩拉曼卡要求市府負責建造與維護經濟適用房的機構「市房屋保護與發展局」(HPD)「調查此案的遊說者、開發商與總承包商身分,因為這並未通過HPD的管道,可能會受到MIH或421A政策的約束,但不是經HPD補助的項目,而是自由裁量計畫。他們對議員與社區進行了『誘餌轉換』(bait and switch)的欺騙行為。」

除了市府預算與政策層面的疑義,HPD何時展開調查尚未可知,案件在法律實操層面也存有重大爭議。遊民所開發商「Coyle 2134號住房發展基金公司」(2134 Coyle HDFC)指控鄰近華人屋主拒絕讓施工人員經後院進場,導致工程延誤,因此根據《紐約房地產訴訟與程序法》(RPAPL)第881條提告,要求法院強制賦予臨時通行權。

(圖一)左圖為Coyle街2134號倉庫與DOLLAR TREE商店連體,右圖為Coyle街2150號倉庫。(樓宇局文件截圖)
(圖二)左邊為Coyle街2150號倉庫,右邊為Coyle街2134號倉庫與DOLLAR TREE商店連體。(谷歌地圖)

(圖一、二)

本案已於4月2日於布碌崙高等法院召開聽證,法官裁定華人鄰居可於5月7日前提交反駁文件,質疑協議效力與開發商主張的權限,但在此之前不得阻擋開發商經前門出入。

開發商聲稱,工程因通行受阻導致規劃延宕並影響承包合約,造成經濟損失。然而樓宇局(DOB)公開資訊顯示,此案的根本問題並非通行權,而是整個地產項目的地權與施工許可都存有很大爭議。

根據樓宇局記錄,Coyle街2134號與2114號(現為DOLLAR TREE商店)原屬同一塊土地、同一棟建築。2114為零售用途,2134則為倉儲空間。2023年,原業主Coyle Properties LLC將整塊土地拆分為「10號地」(即現今DOLLAR TREE位置)與「11號地」(現今的遊民所選址)。雖然土地分割在2024年初獲得樓宇局批准,但地上建築至今未完成法律或物理上的獨立分棟。

更關鍵的是,2024年9月24日,樓宇局核發的建築分割與部分拆除許可,註明地址為Coyle街2114號(即現今DOLLAR TREE商店),但實際施工卻針對位於2134號的舊倉庫。此舉被社區批評為「掛羊頭賣狗肉」,藉由錯置地址來繞過針對2134號倉庫本身拆除申請的審查程序。

目前2134號業主HDFC尚未取得對該地址的正式拆除許可。2024年11月7日,樓宇局甚至對2134號發出停工令,迄今仍未解除。若在此情況下仍強行施工,社區認為開發商將可能構成違法。

社區人士亦指出,雖然地號分拆,但因建築本體尚未完成切割,2134與2114實際仍為同一建築體,應視為共同所有。HDFC若因進度受阻遭受損失,理應首先與另一利害關係人COYLE REALTY LLC協商,完成結構分割並共同負責施工進度,而非逕向華人鄰戶興訟。

此外,RPAPL第881條雖允許開發商在特殊情況下申請通行權,但前提為業主自身權利無爭議。在本案中涉及多方業主、土地分割、房產轉手、建築合一未分等問題,更需謹慎釐清法律責任歸屬。

目前,開發商雖已從樓宇局取得若干與前門施工相關的開工許可,包括人行道搭建圍板與鷹架,以及拆除鄰近的另一處倉庫(2150號)的許可,並向社區與鄰戶發出十天內動工通知,但社區抗議者仍每日在現場抗議,阻止施工隊進場,局勢恐愈演愈烈。

事件後續發展將視法院是否接受華人鄰居於5月7日前提交的反駁文件而定。這起涉及產權錯綜、許可程序疑雲與社區反對壓力的爭議性遊民所建案,成為紐約市近期公共信任與政策透明化的重大考驗。

(圖三)羊頭灣遊民所地權與建築分割簡報。(大紀元製圖)

(圖三)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