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爾著名的正歌劇《阿里歐唐德》
18世紀初期,英國大眾對韓德爾的音樂十分著迷。喬治‧弗雷德里克‧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年)是一位德裔英國作曲家,其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倫敦度過。在倫敦,他成為正歌劇(opera seria)的先驅。正歌劇是意大利歌劇的一種,其編排細膩的詠嘆調(arias)(註)專為當時著名的歌唱家創作。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故事扣人心弦
歌劇《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於1734年在新落成的柯芬園王家劇院(Covent Garden Theatre)舉行首演,講述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歌劇改編自安東尼奧‧薩爾維(Antonion Salvi)的作品,創作靈感來自呂多維科‧阿里奧斯托(Ludovico Ariosto)的史詩作品《瘋狂奧蘭多》(Orlando Furioso)的啟發。
《阿里歐唐德》故事情節清晰、簡單,以線性敘事。故事背景設定在中世紀的蘇格蘭,描寫阿里歐唐德(Ariodante)和潔娜薇拉(Ginevra)的愛情、拆散他們的陰謀,以及幸福的重逢。阿里歐唐德和潔娜薇拉彼此相愛,他們的結合雖然得到蘇格蘭國王潔娜薇拉父親的祝福,但卻受到邪惡的波里尼索公爵(Duke Polinesso)的威脅,公爵密謀要搶奪潔娜薇拉與王位。
波里尼索公爵與潔娜薇拉的女僕達琳達(Dalinda)共謀拆散這對幸福伴侶。達琳達偽裝成潔娜薇拉,把波里尼索帶進她的寢室,以此欺騙阿里歐唐德,讓他相信他的愛人不忠。阿里歐唐德悲痛欲絕,投海自盡。阿里歐唐德的兄弟盧卡尼奧(Lurcanio)聽到他去世的消息後,責備潔娜薇拉不忠,潔娜薇拉悲痛萬分地解釋自己的無辜。接著,女僕達琳達在森林裡巧遇倖存的阿里歐唐德,於是她回到城堡,揭露密謀真相。盧卡尼奧向波里尼索發起決鬥挑戰,波里尼索戰敗死去。戀人再度重逢,正義獲得伸張,舉國歡騰。
《阿里歐唐德》戲劇性的結構展現正歌劇的活力。第一幕歌頌阿里歐唐德和潔娜薇拉之間的愛情,重要情節在第二、三幕展開,兩位主角都身陷悲慘的境地,幸好最終獲得圓滿結局。
波里尼索「欺騙的陰謀」靈感來自莎士比亞1600年的戲劇《無事生非》( Much Ado About Nothing)(劇中有一位角色企圖侵犯一名女士的貞潔)。韓德爾更進一步用音樂表現人物內心真實的想法。
表現力十足的音樂
歌劇《阿里歐唐德》 以優美生動的音樂聞名。韓德爾在這齣歌劇裡對旋律與管弦樂的運用獨到,凸顯他塑造人物與傳達強烈情感的能力。
在這齣歌劇裡,音樂起到推動情節與透露角色真實意圖的作用。第一幕,潔娜薇拉唱出優美歡樂的詠嘆調《魅力、極盡讚美、活潑》(Vezzi, lusinghe, e brio)表達她對阿里歐唐德的愛意。接著,當波里尼索企圖誘惑潔娜薇拉時,音樂突然一變為強烈憤怒的詠嘆調,《我眼中看見的可怕》(Orrida agli occhi miei)。
緊接著,阿里歐唐德現身加入潔娜薇拉,兩人唱起溫柔的二重唱;突然國王駕到,打斷了二重唱。隨著國王對他倆的祝福,阿里歐唐德與潔娜薇拉開始用充滿歡樂、表現精湛的詠嘆調慶祝他們即將展開的幸福。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一樁陰險的計謀正在暗中策劃。波里尼索以兩首充滿威脅的詠嘆調,包括《當欺騙被隱瞞》(Coperta la frode),揭露他深層的性格,舞台充斥著欺騙和陰謀的氛圍。
第二幕籠罩在黑暗的面紗下。當阿里歐唐德散步經過花園時,突然心一沉,眼見即將成為他未婚妻的潔娜薇拉(實際上是達琳達所偽裝),竟歡迎波里尼索進入她的寢室。阿里歐唐德覺得遭到背叛,將自己的痛苦傾注在令人難忘的詠嘆調《嘲笑,不忠的人》(Scherza infida)上,哀傷的巴松管(低音管)伴奏呼應他的混亂情緒。
當潔娜薇拉得知自己被欺騙後,悲傷到暈了過去,她的痛苦迴盪在詠嘆調《我的心在顫抖》(Mi palpita il core)。因為被誣陷,潔娜薇拉陷入絕望的哀嘆,並在曲調《我的殘酷折磨》(Il mio crudel martoro)中瀕臨崩潰邊緣。
第三幕展現危機解除的曙光,正義和愛情凌駕一切,在韓德爾的旋律中展露無遺。倖存的阿里歐唐德在樹林中徘徊,突然撞見達琳達。阿里歐唐德向達琳達對質,她才坦白了整件陰謀。阿里歐唐德在曲調《黑夜》(Cieca notte)中唱出知悉波里尼索詭計的心境。
在競技場上,盧卡尼奧與波里尼索決鬥,迫使波里尼索在死前認罪。阿里歐唐德歡欣鼓舞地唱出《度過黑暗與險惡之夜》(Dopo notte);達琳達為了尋求救贖與阿里歐唐德唱出《說,希望》(Dite, spera)。阿里歐唐德與潔娜薇拉在勝利的結局中和好如初,一起唱出《我渴望擁有一千條生命》(Bramo aver mille vite)。
正歌劇傑作
歌劇《阿里歐唐德》公認是正歌劇的傑作。然而,事實並非完全如此。儘管歌劇的敘事扣人心弦,音樂充滿表現張力,但它卻在首演後沉寂了兩百多年。直到1959年,在韓德爾誕辰兩百周年紀念活動上,《阿里歐唐德》才又重新受到重視,廣受歡迎。
正歌劇是17世紀末至整個18世紀的主要歌劇形式,《阿里歐唐德》可謂正歌劇音樂風格的典範。韓德爾的正歌劇遵循三幕結構的傳統,以宣敘調(recitatives)和詠嘆調組成,這都有助於探求複雜的情感和角色個性的發展。這齣歌劇也探討了正歌劇中常見的愛情、榮耀、背叛與救贖等主題。樂譜以細膩的裝飾音、張力十足的宣敘調和重複前一段音樂的詠嘆調(da capo arias)為特色。
韓德爾在這齣歌劇中所展現的歌劇風格,包括他的樂譜、宣敘調的運用、結合詠嘆調與合唱等創意,無不影響了接下來重要的歌劇作曲家莫札特與海頓。
1950年代,隨著巴洛克音樂的復興,造就歷史劇的興起,於是將歌劇《阿里歐唐德》重新推上舞台。指標性的詠嘆調在這部歌劇裡可謂耀眼的典範,韓德爾的才華表露無遺。他的音樂賦予角色生命,透露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扣人心弦。正歌劇《阿里歐唐德》充滿戲劇性的情感閃耀著光芒,留給後世對人類情感與韌性永無止盡的探索。
譯者註:
- 「詠嘆調」(Aria或Air)又稱「抒情調」。詠嘆調多為獨唱曲,以高度抒情與情感充沛的聲音表現。
- 絎縫(注音:ㄏㄥˋㄈㄥˊ)是一種縫製具有夾層紡織物的縫紉工藝,使棉絮固定、均勻,常運用在服裝、棉被、坐墊上。
原文:Handel’s ‘Ariodante’: A Highlight of Opera Seria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