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賴彥宏:拒毒品侵入社區 需你我齊努力

「保護列治文安全」集會組織者賴彥宏(Kevin Lai,右)在集會上。(受訪人提供)
人氣: 12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5年03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晨加拿大溫哥華採訪報導)近日,14歲華裔少女因吸食過量芬太尼,不幸離世的消息,讓人唏噓惋惜。悲劇的發生再度引發人們對毒品安全問題的強烈關注。社區組織「保護列治文安全」(Keep Richmond Safe)近日在列治文市政廳廣場舉行反毒集會,上百名市民加入集會,敦促卑詩省府採取更嚴厲措施應對毒品和公共安全危機。

「保護列治文安全」集會組織者之一賴彥宏(Kevin Lai)先生,與我們分享了他作為一名普通市民,在抵制毒品入侵社區,保護列治文安全上的心路歷程。

唐人街由興轉衰 帶來警示

「保護列治文安全」集會組織者賴彥宏(Kevin Lai)。(受訪人提供)

1993年,賴先生跟隨父母移民加拿大,當時他正在讀小學。30年前的溫哥華,華人並不多,華人超市就更少了。那時候為了買亞洲產品,他經常跟著父母開車1個多小時,去溫哥華市中心的唐人街。賴先生清晰的記得,「那時候的唐人街很繁榮,路上人來人往,完全不像現在這樣死氣沉沉。小學還會去那裏做戶外教學,很安全。」

然而,轉變就是發生在2003年,溫哥華,也是北美首個「注射屋」在市中心東端開設。「剛開始的時候影響可能沒有那麼大,所以也沒有人反對。可是慢慢的,再去唐人街的時候,就發現那裏的遊民開始變多,吸毒和有精神疾病的人也多起來。」

賴先生認識一位在唐人街開店的朋友,「廁所都會貼禁止在裡面吸毒的標示,再到疫情之後,朋友的店就關掉了,現在甚至都沒有出租,鐵門鎖起來了」。

他坦言,親歷了唐人街從繁華到衰敗,讓他深切的意識到,「像注射屋這類設施,會給社區帶來非常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沒辦法逆轉的。」

2024年2月,列治文市提出在綜合醫院附近設立「免費毒品注射屋」的動議。賴先生說:「我原本對政治沒有那麼熱衷,可是不想列治文會重蹈溫哥華唐人街的覆轍。而且,那個地方離我家很近,離我小孩的學校也非常近。所以,就積極的站出來反對。」

當時,在2月12日和13日,有兩場聽證會。儘管聽證會上有百餘名市民反對,但最終市議會7:2通過了動議。

「市政府還是堅決要做,有種不管民意的感覺。我就感覺這是一個警鐘,如果我們都不關心時事的話,那麼情況會更糟糕。」但幸運的是,隨後卑詩省政府和衛生當局回應,未有計劃在列治文建「獨立」毒品注射屋設施。

自此之後,賴先生開始積極的參與各種論壇、政黨活動等,希望能夠為保護社區安全做出更多貢獻。在這個過程中,也結識了很多有同樣想法的朋友,比如前市議會候選人謝言信(Sheldon Starrett)。

積極奔走 發聲阻建永久支援屋

在一次學術論壇上,賴先生聽到全球反對大麻合法化的著名學者Kevin Sabet提出的一個數據,「70%以上的犯罪都是跟毒品有關聯。」這讓他很震驚,而溫哥華唐人街從開設注射屋之後,治安狀況急劇惡化,正印證了這一點。

「這似乎是一個惡性循環,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不能呆在精神病院,他們變成流浪漢,很容易接觸到毒品。」賴先生說道。

2024年夏天,賴彥宏先生和其他幾位發起人,在列治文Aberdeen社區公園發起集會,「反對市府計劃在中心地帶建設永久性支援房屋;認為政府操作不足夠透明,未確保周邊居民和商戶知悉詳情。」

賴先生和其他十幾個志願者,不僅在附近的居民區進行請願徵簽,還跑遍了Aberdeen,新城市廣場,置地廣場等商圈的商戶。「可是,這個項目是很不透明的,很多商戶根本不知道。我們在徵簽的過程中,很多商戶才第一次聽說這個事。」

「很多商戶直言,如果建了支援屋,流浪漢、吸毒人士等進駐,光是隨地大小便增多,就不會再有客人來消費了」。

賴先生指出:「支援屋實質上是叫做低門檻住宅,不管你有沒有精神疾病、毒癮或是犯罪紀錄,都可以入住,這個才是問題所在。」「我們不反對,給無家可歸的人有個地方住,但是絕對不能把毒品和犯罪延伸到這個住宅裡,我們絕不能包容毒品和犯罪,這才是真正我們反對的重點。」

「很多人都不知道,列治文現在有兩處TMH,也就是臨時組合屋,那裏面其實是有注射屋的,只不過不對外開放,只允許內部的居民使用。但這些居住在裡面的人,可能會邀請外面的人進去,所以,現在TMH附近的住區,治安其實都在變差,我聽說經常有車庫偷盜的事件發生。」賴先生無奈的說。

「而現在要在列治文中心地帶(Cambie和Sexsmith交界處),建一棟6層樓高的永久性支援屋,規模超過列治文目前的兩個臨時組合屋設施的總和,真的讓人深感擔憂。」

賴先生表示:「支援屋的事情發生後,我感覺和注射屋的事情像複製過來一樣,我們這些列治文的居民必須要發聲,才可能阻止這個事情,保護我們和下一代的安全。」

賴先生說:「省政府推動支援屋可能是一種偷懶的方式,因為數據上會說,支援屋讓很多人有地方住,可是卻沒有關心這種低門檻的支持性住房建成後,社會成本和負擔會成倍增長,比如處理過量吸毒、或者是急救、治安等,都要再用到更多資源。」

14歲離世少女敲警鐘

前段時間,一名14歲的華裔少女因為過量吸食芬太尼,不幸離世。「這個新聞對大家是一個警惕,你會發現毒品問題正在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甚至就是我們身邊的人。」

賴先生認為:「政府所謂的四個階段的毒品政策,即預防/教育、治療、執法、減少危害,基本上都失效了。」

賴先生進一步解釋:「從14歲少女的案例來看,第一,在預防/教育上,原本在十幾二十年前,卑詩省學校都有一個DARE項目(Drug Abuse Resistance Education,毒品濫用抵制教育計劃),會請警察來學校,教導毒品的問題。但現在,這個計劃變成可選項目,很多學校都沒有了,理由是項目的成效不高。但是要是沒有教的話,那更慘,孩子們連最基本的危機意識都沒有。」

「第二,治療上,要看個人意願。這個14歲女孩說不想在外面洗澡睡覺,那麼戒毒師就不會安排她去戒毒所。」賴先生認為,「這就是把意識形態,強加到一個14歲的孩子身上,已經失去了理性的討論。今天你在關心小孩子自由決定權的時候,實質上是把她推向了死亡。」

「第三,執法上,警察常常是抓了又放,而現在,毒品非刑罪化,2.5克以下可以持有。所以,基本上沒有執法了,這個14歲的女孩她就只花了10元錢,就在天車站買到了芬太尼,數量足以致命。」

「所以,現在四個毒品政策前三個都失效了,只剩下最後一個,所謂的減少危害(Harm Reduction)。」

而這最後一條政策中提倡的安全供應(Safe Supply),也就是為應對毒品危機,政府向有藥物依賴問題的人提供受管控、非污染的藥物,以減少因使用非法毒品(如芬太尼)導致的過量死亡和健康風險。

這個安全供應,現在越來越變成了毒販子的利益鏈條。賴先生聽說:「有人會把從政府免費得到的安全藥物,分裝後賣給毒販,然後用更便宜的價格去買芬太尼。因為芬太尼便宜。而這些所謂的安全藥物,最後則是被賣到了學校,學生看到是政府發放的,他們往往沒有太多關於毒品的認識,就這樣會染上毒癮。」

賴先生直言,「這位14歲少女的父母,面對這樣的政策環境,實在是很無助。孩子沒有對毒品的意識,而又能那麼容易的獲得芬太尼,成癮後,一個自由決定權,就把孩子擋在了戒毒所之外,而父母卻無能為力。政府實際上是在間接性殺人。」

美加徵關稅 為抵毒品非法入境

賴先生認為,「現在美國川普政府為了阻止非法移民和毒品,提出了加徵關稅的議案。加上美國未來在毒品管制上力度加強,這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對加拿大遏製毒品氾濫起到積極的作用。」「但目前,自由黨政府將美國關稅宣傳成美國對加拿大的壓迫,號召民眾購買加拿大產品、不去美國旅遊等。但關稅的初衷,實質上是為了遏製毒品,當然也包括非法移民等問題。」

賴先生指出:「進入加拿大的芬太尼原料,大部分是從中國或亞洲其他國家非法流入的。」

華裔選票 改變局勢

賴先生認為,「去年列治文永久支援屋的事件,市議會後來做出改變,最主要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省選,列治文選民,尤其是華裔選民踴躍出來投票。」

他說:「未來越來越多的華人站出來,那麼在守護社區安全上,市民們會有更多話語權。」

賴先生補充道,「保護列治文安全」作為一個社區組織,也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民間的組織,讓社區和政界,能夠有一個更好的連結,讓社區在面對毒品和安全等問題時,能有一個意見傳達的管道。◇

責任編輯:李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