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3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彭秋燕台灣台南報導)一年一度的台南鹽水蜂炮,不僅是享譽國際的盛典,也是鹽水人專屬的熱鬧氛圍。位處鹽水區南陲的歡雅國小,連續第三年結合元宵慶典,建置蜂炮炮城並施放,讓親師生共同體驗傳統文化的精神。尤其,參與蜂炮施放,讓家長與孩子感受到從未體嘗的經歷。

據說,蜂炮的活動起於清光緒11年(1885年),當時瘟疫流行,居民基於民間習俗,向當地的「山西夫子」(關公)祈求平安,並依請示結果舉辦遶境活動,由武廟周倉爺做開路先鋒官,關聖帝君殿後,一路燃放炮竹繞境,遶境結束後,鹽水疫情就此消退,民眾感念神恩,每年元宵節沿襲成例,演變為今日赫赫有名之蜂炮盛會。

校長戴淑娟介紹表示,「其實鹽水一直是一個平靜的小鎮,每一年只有在放蜂炮的時候,才會使整個鹽水都活過來了。」而歡雅國小在過去,都由學校老師和社區發展協會帶著小朋友們製作竹製的復古炮城,但卻因為安全的考量,一直都是做完就拆,從未付諸行動。

直到2023年,因為校長住家在鎮上有利於施放,所以學校才在家長會的大力支持下,由老師們帶著孩子在竹製炮城上,將沖天炮一枝一枝的鋪排、一層一層的堆疊,並讓孩子們拿著標籤紙,寫上對親人祝福的話語,在熱鬧的慶典中,噴射出他們的熱情和精彩。
到了2024年,該校更挑戰組合大炮城。動員了許多老師、家長、畢業校友們,花了四個晚上的時間順利完成。製作經費,除了家長會長以及學校老師和家長委員的出錢出力,更在杏中企業社朝任顧問的協助下,完成高空煙火的布置,讓大炮城更有看頭。
戴淑娟說,「依據當地的習俗,蜂炮一放最少要三年。」因有前兩年的鋪墊,今年活動安排得更順暢,炮城建置總共花費一天半的時間完成。原則上維持2024年的規模,除了高空煙火缺席外,大炮城與竹製炮城共約鋪排2萬支的蜂炮。更將蜂炮列入該校的彈性課程。
「第一次的初體驗,炮城小小的、沖天炮也為數不多,但在多彩的聲光效果中,給他們帶來了無比的成就與滿足感。施放當天,路過的人看到炮城外貼著歡雅國小敬獻的紅紙,總會駐足一下,看看這座有別於其他現代大炮城的迷你小物件,著實也幫學校打了不少廣告。」戴淑娟說。

「在這整個過程中,老師和孩子們一起研究蜂炮的歷史、學習蜂炮的鋪排與引線的安置、炮城的結構與民俗的禁忌。而阿澤老師的樂學英語更是隨著元宵節的到來,將節慶相關英語的學習安排得妥適。」
並且,「孩子們更主動提出運用迷你炮城來讓路過的遊客體驗如何製作蜂炮城。看到孩子們從一開始的青澀害羞,到後來大方面對陌生遊客的說明與引導,真是一個很棒的學習經驗。」

「從來沒有這麼近距離地觀賞蜂炮。」戴淑娟提到,活動讓家長與孩子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由於鹽水人相信炮竹可以驅邪逐祟,加以因為「關聖帝君」是商賈祭拜的財神之一,認為蜂炮放得越多越好,所以商家都願熱烈參與施放,但是一般人卻少有機會接觸。
而鹽水蜂炮一直維繫著地方的情感。戴淑娟認為,在鄉下地方,神一直都跟大家密切接觸。因為在庄頭裡面走三步、五步就有一個角頭廟,孩子們從小到大看著廟宇慶典,神明一直是他們生活中的日常。而信仰是一種善的力量,藉由活動可以讓孩子認識文化。◇
責任編輯: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