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香港樓市低迷削弱開發商信貸力 中小銀行面臨風險
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發表報告預測,香港住宅市場將迎接艱難的2024年。資料圖片。(Anthony Wallace/AFP)
【大紀元2025年03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黃芸芸香港報導)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報告指出,自2021年底以來,香港零售、商業及住宅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導致受評級開發商的信貸實力受壓,並可能對銀行業,尤其是中小型銀行,帶來風險傳染效應。
《明報》報導,該行認為,港府並未積極應對住宅供應過剩問題,2025/2026財政年度仍計劃招標八幅住宅用地,預計可建13,700伙,與2024/2025財年的15,000伙供應目標相近。
標普表示,抵押貸款利率下降是重振住宅市場的關鍵,但香港利率與美國掛鈎,而美國減息前景仍不明朗。政府近期下調價值300萬至400萬港元住宅的印花稅,或能略微刺激小型住宅需求。然而,供應過剩問題在寫字樓市場最為嚴重,2025年將有逾300萬平方呎新甲級辦公空間落成,創2008年以來新高,預計空置率將維持高位。
在零售市場方面,標普預期2025年仍將面臨挑戰,因消費者流向大陸電商平台,而樓價下跌對財富效應的影響亦可能進一步打擊消費。零售業主將專注於以較低租金留住租戶,避免租戶流失對經常性現金流造成更大衝擊。
標普指出,香港三大銀行,滙豐(包括恆生)、中銀香港及渣打香港的風險相對可控,因其主要貸款對象為擁有黃金地段資產的大型發展商及地主。然而,中小型銀行的風險已上升,特別是對於槓桿率高、資產質素較低的小型房地產公司和開發商,信貸壓力將進一步加劇。@
責任編輯:陳玟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