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一生中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在這段時間裡,我們的腦海中會浮現出完整的夢境世界——有些絢麗多彩,令人難忘,而有些則在醒來瞬間消失無蹤。那麼是否有方法通過回憶起更多的夢境,從而回溯逝去的時間呢?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對為什麼有些人能清晰地回憶起他們的夢境,而另一些人卻難以記住任何夢境感到著迷。關於我們為什麼做夢、誰更容易記住夢境,以及如何增強夢境記憶的新研究,正在慢慢揭開這一神祕現象的面紗。
夢境貫穿人類歷史
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對夢的含義深感著迷。例如,在古代中國文化中,夢被視為來自靈界的訊息,能夠揭示未來的奧祕。
在古埃及,祭司們保留著紙莎草抄本,在其中推測和記錄夢境的象徵性解釋。
對夢境進行分析的傳統後來演變為更系統的研究。1893年,美國哲學家兼心理學家瑪麗‧卡爾金斯(Mary Calkins)進行了一項實驗,她在六到八週的時間裡,每晚用燭光喚醒參與者,詢問他們是否在做夢。
「有時,僅僅是伸手去拿紙筆,或點燃蠟燭的輕微動作,似乎就會讓夢的記憶消散,留下的只是令人懊惱的感覺——明明經歷了一個有趣的夢境,卻完全回想不起來。」卡爾金斯在其報告中寫道。
到了20世紀中葉,夢境研究正式成為一門神經科學學科。1953年,快速眼動(REM)睡眠的發現表明,當參與者從REM睡眠中被喚醒時,他們能最清晰地回憶起夢境。這一發現最初讓人認為夢僅發生在REM睡眠期間。然而,後續研究表明,夢境實際上貫穿多個睡眠階段,且某些人群相較其他人更容易做夢。
我們為什麼做夢?
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和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研究員張京(Jing Zhang)表示,夢境對情緒處理至關重要。她最近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表明,夢境類似於「一夜之間就能治愈的療法」。
在該項研究中,張京及其同事讓參與者觀看情緒上令人不安的圖像——例如暴力或災難場景,以及中性圖像——例如日常物品。第二天,那些能夠回憶起夢境的參與者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模式:他們對引發強烈情緒的圖像記憶更加深刻,但在再次觀看時,情緒困擾卻有所減少。與此同時,他們對中性、無情緒起伏的圖像記憶則逐漸消退。
這種選擇性保留表明,做夢有助於大腦優先處理和整理具有情緒意義的經歷。張京指出,假若沒有夢境,人們或許會「受困於情緒事件之中」,從而難以擺脫痛苦的經歷。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為夢境是心理療癒的機制。心理學博士、舍夫德大學(University of Skövde)認知神經科學副教授卡蒂婭‧瓦利(Katja Valli)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瓦利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儘管夢境反映了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但創傷性事件會擾亂這一過程,使夢境不斷重複創傷經歷,令記憶「保持鮮明和活躍」而非促成治癒。
瓦利的研究支持「威脅模擬理論」(Threat Simulation Theory)——即夢境作為一種演化機制,可以幫助我們做好應對潛在危險的準備。這類似於飛行員在面對真正的緊急情況之前,會先在飛行模擬器中訓練;我們的夢境則創造出逼真的場景,讓我們在心理上預演威脅。這種夜間預演或能讓我們在清醒時遇到類似情景更能應對——本質上,大腦在睡眠時會進行「消防演習」。
為什麼有些人能記住夢境?
每個人每晚都會做夢,但並非每個人都能記住自己的夢境。
意大利盧卡IMT高等研究學院(IMT School for Advanced Studies Lucca)202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夢境回憶與認知特徵、個人態度以及睡眠動態間的相互作用有關。
研究人員發現,從環境因素到個體特徵等多種因素決定了夢境記憶的能力。
調查結果表明,易做白日夢和走神的參與者,以及對做夢持積極態度的人,更有可能記住自己的夢境。
未參與上述研究的瓦利在評論時表示:「有著開放性、創造力及心理防線薄弱等性格特徵的人,會有著較高的夢境回憶能力,而神經質則與更高頻率的噩夢回憶有關。」
年輕的參與者和那些長時間處於淺睡眠狀態的人,夢境回憶的頻率較高。年長的參與者通常會在醒來時有做夢的感覺,但卻忘記了夢境的內容——這種現象被稱為「白色夢境」。
此外,季節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參與者在冬季記住的夢境比在春秋季節要少,研究者推測這或許與睡眠周期的波動、光照接觸以及情緒上的變化有關。
夢境是通向未來的門戶
古代中國文明並不是唯一相信夢境能夠預示未來的文化。
「先知夢是人類經歷中非常常見的一部分。」擁有埃默里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的科學作家埃里克‧沃爾戈(Eric Wargo)向《大紀元時報》表示。他指出,近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曾做過先知夢,而幾乎所有文化都相信這些夢境蘊含著真理。
他認為,大量的相關證據和個人證詞足以説明,這一領域值得引起重視。
沃爾戈認為,關於夢境預知性最有力的證據並不是來自心理學實驗室,而是來自探討「逆因果關係」(即未來事件或能影響過去的概念)的新興物理學研究。實際上,量子計算、量子生物學和量子物理學的最新突破或許能為信息逆向傳遞的潛在機制提供指引。
量子過程或可以解釋我們的大腦在睡眠過程中如何處理信息。當我們在快速眼動睡眠中進入夢境時,神經元會重新連接,進而形成並鞏固記憶。這個過程有賴於微管,一種存在於大腦細胞內的微小管狀結構,而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它們起到了量子計算機的作用。
沃爾戈指出,如果微管確實是微小的量子計算機,它們可能會將信息逆向傳遞,使得未來的經歷以微妙的方式影響我們——這種影響或許體現在夢境、創造力或無意識的思維模式中。
沃爾戈說:「我認為先知性夢境可能是記憶的一種表現——『對未來的記憶』。夢境在記憶上編碼了『來自未來的記憶』,以及近期(過去)的事件。」
如何提高夢境記憶
無數研究表明,寫夢境日記有助於提高相關記憶,同時,對於夢境記憶的態度也能起到積極作用。
此外,艾草傳統上被認為能有效增強夢境及夢境記憶。
張京、瓦利和沃爾戈都建議通過持續的練習來改善夢境記憶。在詳細記錄夢境並標註日期後,沃爾戈建議在睡前重新閱讀當天和前幾天的記錄——這是一個常被忽視的關鍵步驟,但卻有助於增強夢境記憶。他還建議觀察日記中的夢境與生活事件之間的聯繫。
沃爾戈同時建議培養每日冥想的習慣,以培養正念和注意力集中能力。他補充道,遠離會分散注意力的事物也有助於增強專注力。同樣,張京建議不要使用鬧鐘,因為突如其來的噪音引起的皮質醇激增,會讓人立刻忘記夢境。
無論是轉瞬即逝的還是栩栩如生的,無論是已被遺忘的還是被記錄下來的,夢境塑造著你的思想和醒來的生活。它們幫助你處理情緒,探索新想法,更有效地應對危險,甚至一窺未來。通過適當的練習,你或許可以解鎖更多屬於自己的夢境世界。
今晚,當你進入夢鄉時,問問自己:你的夢境將會揭示什麼?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Why Do Some People Remember Their Dreams While Others Forget?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