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無酒精飲品的健康影響

文/Jennifer Sweenie 編譯/柳嵊濤

通過提供相似的口感及社交體驗,無酒精飲品正越來越受到歡迎。(Shutterstock)
人氣: 69
【字號】    
   標籤: tags: , , ,

當詹姆斯(James)和史蒂文(Steven)決定戒酒時,他們都選擇了無酒精啤酒作為替代品。史蒂文發現這是一種有助於豐富社交生活的飲品,不過詹姆斯卻發現自己走上了一條危險的道路,因此最終決定徹底放下酒瓶。

無酒精啤酒已成為一門大生意。美國第十三大啤酒廠專門生產無酒精啤酒。無可否認,無酒精飲品正迎來其高光時刻,但它們究竟是「理性飲酒」的革新,亦或是潛在的危險誘因?答案並不簡單。隨著市場上相關的產品激增,一個關鍵問題是:這些飲料能否真正幫助人們減少酒精的攝入?

儘管一些研究表明,無酒精飲品或能幫助有飲酒習慣的人減少及停止飲酒,但另一些研究則指出,有些人會將無酒精飲品與酒精一起飲用,而非作為替代飲品。對於某些人來說,它們甚至會成為重度飲酒跟復發的誘導因素。這些正反交織的證據表明,無酒精飲品對於某些人或有幫助,然而對另一些人則會有害,因此需要更為針對性的方案來處理。

無酒精飲品的定義

並非所有無酒精飲品都是一樣的。從瓶裝無酒精啤酒、葡萄酒、烈酒替代品到無酒精雞尾酒,其酒精含量從零到微量不等。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將無酒精飲品定義為酒精含量(ABV)不超過0.5%,並對製造商的標籤標識制定了嚴格的規定。

作為比對,普通啤酒的酒精含量約為5%,而葡萄酒則約為12%。一些無酒精飲品在生產時完全不含酒精,而另一些則可能含有酒精,但會經過脫醇處理,以符合FDA規定的0.5%上限。

是酒精飲品的替代還是加成?

無酒精飲品的興起也引發了關於其在更廣泛飲酒文化中扮演角色的問題。它們是該被視為酒精的替代品,還是應融入駕駛或健身等無酒精活動中?無酒精飲品的市場推廣正試圖回應這些疑慮,並為其未來發展提供一些啟示。

「低酒精跟無酒精飲品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領先的獨立飲品諮詢機構The Industry Collective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泰勒‧福克斯曼(Taylor Foxman)在給《大紀元時報》的電子郵件中表示,「我確實認為這類產品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多數消費者在飲品方面並非『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他們更渴望找到一個平衡點。」

低酒精跟無酒精飲品對於那些希望減少酒精攝入並保持平衡生活方式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福克斯曼表示,它們還吸引了一些既想享受飲酒樂趣,又想更好地控制和把握飲酒節奏的人。無酒精飲品可以通過延長飲酒間隔時間來減緩酒精的消耗,從而既能滿足飲酒的儀式感,也不會導致酒精的過快攝入。

2月於《自然》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支持了這一觀點,其探討了無酒精啤酒對年輕波蘭消費者的吸引力。研究發現,無酒精啤酒具有與普通啤酒相似的化學特性,且由於沒有酒精因而提供了一種健康的替代選擇。調查對象主要是年輕、受過教育且收入較高的消費者,他們認為無酒精啤酒讓人感到清爽、放鬆和保持清醒。他們喜歡在不放棄駕駛或鍛鍊等活動的情況下依然享受啤酒的味道。

這項研究表明,廣告應強調無酒精啤酒在營養成分上與普通啤酒相當,而這或能鼓勵消費者轉向無酒精啤酒,同時減少酒精的攝入。

無酒精飲品的潛在益處

對於那些希望避免或減少酒精攝入的人來說,無酒精飲品能夠提供一系列心理及實際的好處。

無酒精飲品的一個關鍵優勢是,它們能在酒精盛行的社交場合中提供一種融入感。手持一杯看起來熟悉的飲品可以緩解社交焦慮,同時減少需解釋自己希望保持清醒的壓力。這對於那些早期戒酒康復中的人,或是那些只是不想喝酒但又不想作過多解釋的人來說,格外有幫助。

「它們去除了酒精成分,但人們仍能夠在與以前相似的環境中相互連接和互動,而不必擔心社會污名或評價。」持證酒精和藥品顧問、成癮治療臨床負責人賈斯廷‧沃爾夫(Justin Wolfe)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

飲酒行為本身具有強烈的儀式感,而無酒精飲品則能在沒有酒精致醉效果的情況下復刻這一體驗。對許多人來說,無酒精飲品帶來的感官體驗能夠滿足渴望,並同時提供舒適及鬆弛感。類似地,無酒精飲品有助於打破在特定場合下自動拿起含酒精飲品的習慣。

通過將無酒精飲品作為替代飲料,人們可以打破根深蒂固的習慣,同時培養新的、更為健康的習慣。例如,將每晚一杯的葡萄酒替換為無酒精飲品,將有助於打破這一例程並維持放鬆感。

史蒂文在戒酒五年後,回顧了他有關無酒精飲品的經歷,並向《大紀元時報》分享了他的感悟:

「我意識到,讓我上癮的並非是喝醉的感覺,而是害怕錯過有趣的活動,我更願意參與這些活動,而不是關注自己要面對的問題。現在,我仍會和朋友們一起出去玩並度過愉快的時光。」

無酒精飲品的產品種類日益增多,為人們提供了更廣泛的令人愉快的選擇。這種多樣性有助於減少剝奪感,讓人們在無酒精飲品的選擇中獲得更多滿足感。

無酒精啤酒幫助史蒂文意識到,他喜歡啤酒本身的味道。

「當我跟朋友們一起外出看比賽時,我仍能找到我喜歡的啤酒風味,並用其搭配一頓美味的餐點,比如漢堡或雞翅,也不用擔心因夜醉而挨到早上五點不歸,因此這對我自己及周邊的人來說都是雙贏。」

儘管有著諸多益處,但攝入無酒精飲品也會遇到一些問題

無酒精飲品的弊端

儘管無酒精飲品有著潛在的益處,但它們也可能帶來一些弊端,特別是對於有酗酒史或仍處於早期康復期的人群。

對於一些人來說,無酒精飲品相伴的味道、氣味以及飲用習慣或能引發對酒精的渴望。這種感官體驗,稱為「線索反應性」(cue reactivity,CR),可能會激活與酒精攝入相關的神經通路,從而引發對真正酒精飲品的渴求。對於那些已在特定飲品與酒精效果之間建立了强烈聯想的人來說,這種情況尤為明顯。動物研究表明,僅僅是無酒精啤酒的氣味就足以引發酗酒者對酒精的渴望,並可能導致酒癮復發。

單純依賴無酒精飲品,或許會在無意中加劇對飲酒行為的心理依賴。

無酒精飲品還會造成一種不真實的安全感,這與酗酒障礙研究中的否認與淡化行為一致,即酗酒者往往會低估自己復發的可能性。

即便是少量的酒精含量也會有風險——對於有酒精依賴史的人來說,保持適度是非常困難的。沃爾夫提醒要注意無酒精飲品中含有的微量酒精。

他觀察到,那些發現無酒精啤酒是一種令人滿意的替代品、可以模仿普通啤酒的味道和儀式的人,有時會選擇大量飲用,比如從三四瓶增加到12瓶。這進而引發了擔憂,因為即使無酒精飲品中只有微量酒精,也能通過攝入量的增加而激活大腦的獎勵通路,從而引發更多對酒精的渴望及強迫行為。

詹姆斯的個人經歷印證了這些風險,他在戒酒後轉為飲用無酒精啤酒作為替代。不過,他最終發現這是一條陡坡,需要格外注意風險。

「有一段時間,我會只喝一兩瓶無酒精啤酒,這很合適。但有一天晚上,我發現自己幾乎一個人靠在沙發上喝完了整整六瓶裝的啤酒,我不得不問自己,『為什麼?』所以出於謹慎,我今後只會在社交場合喝它們。」他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說。

除了這些心理上的挑戰外,無酒精飲品也未能解決造成酗酒障礙的根本原因,如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創傷或人際關係問題。沃爾夫表示,它們可以成為一種替代品,但並不會解決產生酗酒問題的原因。這或許會因此阻礙健康應對機制及復發預防策略的實行。改用無酒精飲品並不能替代治療、諮詢或其它循證醫療方法。

沃爾夫表示,「關鍵需要問自己,『我和這個(飲品)有什麼聯繫,我用它來做什麼?』」因為任何東西都可能被過量使用。

無酒精飲品之間的質量及成分也可能大不相同。有些會含有高糖、人工甜味劑或其它你可能並不打算攝入的添加劑。此外,無酒精飲品通常有著較高的熱量,但營養價值卻極為有限。

飲品中的酒精含量也會存在差異。一項2010年的研究發現,有些無酒精飲品的酒精含量並不總是與標籤上所聲明的一致。在測試的45種產品中,大約29%的產品含有比標籤聲明更多的酒精。其中六種產品,本應含有極少或不含酒精,其酒精含量卻超過了1%。雖然這一差異看似微不足道,但對於那些尋求禁酒的人來說,這或將是一個潛在的問題。

針對性方案的重要性

儘管無酒精飲品能避免夜間外出的宿醉,但它們並不是解決飲酒問題的萬能藥。鑒於這類產品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因此沒有足夠證據來概括地說明其在幫助人們減少飲酒、同時不會導致有酗酒障礙人群復發的功效性。

然而,現有數據是值得期待的。2023年發表在《BMC醫學》(BMC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探討了提供免費的無酒精飲品能否減少過量飲酒者的酒精攝入量。研究人員招募了每週至少有四次大量飲酒行為的參與者,並將他們隨機分配到干預組或對照組。干預組每4週獲得無酒精飲品,且持續12週,而對照組則沒有特殊干預。兩組參與者在接下來的20週內記錄下各自的飲酒情況。

研究發現,相較對照組,干預組在干預結束時以及8週後顯著減少了酒精攝入。在第12週,干預組的酒精攝入減少了近23杯標準杯,而對照組則減少了5至6杯。在為期20週的跟進中,干預組的攝入減少了近20杯,而對照組則減少約9杯。

在干預組中,無酒精飲品的攝入增加與酒精攝入的減少有關。研究結論表明,無酒精飲品能有效降低過量飲酒者的酒精攝入量,而這一效果在干預結束後可持續至少兩個月。

發表在《成癮》(Addiction)雜誌上的研究敘述了類似的情境。研究人員通過兩項在線調查研究美國成年飲酒者如何使用無酒精飲品:一項調查旨在確定無酒精飲品使用的普遍性,另一項則收集更加詳細的使用模式信息。

研究發現,約有28%的參與者表示在過去一年中使用過無酒精飲品,其中無酒精烈酒以及無酒精雞尾酒最受歡迎。

研究還發現,飲酒量大且頻繁的人也更有可能更頻繁且大量地飲用無酒精飲品。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患有酗酒障礙的成年人常常將無酒精飲品作為減少酒精傷害的一種方式。

不過,一項2024年的研究調查了荷蘭大學生對非酒精飲料的使用情況,發現無酒精飲品更經常地是作為一種補充,而不是替代酒精飲品。該研究發現,最近飲用過非酒精飲料的學生同樣也經常飲用酒精飲料,且兩者的消費量之間存在正相關性。

迄今為止,現有的證據都強調了針對性方案在無酒精飲品使用中的重要性。

沃爾夫強調了自我意識起到的作用,敦促人們在使用無酒精飲品作為戒酒或減少飲酒攝入的方式之前,反思過去的經歷,並評估自己當前的心理狀態及支持條件。

他說:「無論你做什麼,假如你用某種事物來逃避自己,或試圖修補或掩蓋某些問題,它或許會在當下奏效,但最終你還是會回到原點。這些問題依然存在,直到你真正去面對並解決它們。」

如果你或你認識的人同樣受到酒精問題的困擾,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相關信息和支持。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The Nuances of Non-Alcoholic Drinks: When They Help and When They Don’t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李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