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亞洲

日本預估大地震釀1.8萬億美元損失 30萬人死

資料圖:日本2011年3月11日的大地震引發大海嘯,創下日本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災難。(Sadatsugu Tomizawa/AFP/Getty Images)

【大紀元2025年03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言綜合報導)日本政府週一(3月31日)發布報告指出,若預期中可能在太平洋沿岸發生的大地震成真,恐引發毀滅性海嘯與大量建築倒塌,導致約30萬人喪生,經濟損失高達270.3萬億日圓(約1.81萬億美元),相當於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近一半。

此次預估遠高於2012年提出的214.2萬億日圓,主要因新模型納入通貨膨脹因素及更新的地形與地質資料,導致預期淹水範圍擴大。雖然經濟損失上調,但由於住宅耐震加固有所改善,預計完全倒塌的建築數量略降至約235萬棟。

日本是全球地震最頻繁的國家之一。政府預估,位於日本南海海槽(Nankai Trough)這條活躍的海底斷層帶,未來發生規模8至9級強震的機率高達80%。

根據最嚴重的情境推估,若日本南海海槽發生規模9級地震,預計將有約1,230萬人需緊急疏散,占全日本人口約10%,高於2012年估算的950萬人。

若地震發生在冬季夜間,災情將最為嚴重,可能造成約29.8萬人死於海嘯與建築倒塌。儘管此數字較2012年預估減少約10%,但仍遠高於政府在2014年防災基本計劃中設定的「減少八成死亡」目標,顯示現行避難體系與基礎設施亟待加強。

報告指出,若僅有20%的民眾能及時疏散,海嘯恐造成約21.5萬人死亡;但若能將避難率提升至70%,海嘯死亡人數可望降至約9.4萬人,凸顯快速疏散的關鍵性。

除了預估的29.8萬名直接罹難者外,政府也首次推算,因避難期間健康惡化等情況,還可能出現2.6萬至5.2萬例「災害相關死亡」。

由於地形資料分析技術的進步,預測顯示,將有更多地區面臨淹水風險。預估30公分以上的淹水區域面積較先前增加約30%。即使當地已設有防波堤與避難設施,整體死亡人數預期仍無顯著下降。

日本南海海槽位於日本西南太平洋沿岸,綿延約900公里,是菲律賓海板塊俯衝至歐亞板塊的交界地帶。該區域長期積壓的地殼應力,約每100至150年就可能引發一次超大型地震。

日本政府於2023年首次發布日本南海海槽「超巨大地震警告」,指出該區域發生規模9級地震的可能性「相對提高」。

作為前例,2011年發生的日本東北地震即為規模9級,不僅引發大規模海嘯,還造成福島核電站三座反應爐熔毀,最終導致逾1.5萬人喪生。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