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催淚電影:聚散有時 血濃於水無私付出
【大紀元2025年03月31日訊】家庭關係是電影創作的永恆題材,近年港產片的親情主題電影也頗受好評,翁子光執導的《爸爸》近日榮獲第3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的「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及「年度推薦電影」三大獎項;《但願人長久》導演祝紫嫣在去年獲得「最佳編劇」獎,飾演父親的吳慷仁獲得「最佳男演員」;賈勝楓的《流水落花》在前年被評為「推薦電影」,鄭秀文獲封影后。
三部電影都是以親情為主題,聚焦於不同的家庭背景與親子關係,透過寫實風格與細膩的情感描寫,展現家庭內部的矛盾、創傷與難以割捨的愛。雖然情節各異,但在情感表現與故事核心上卻有許多相似之處。人生聚散有時,但血濃於水的情感,為子女的無私付出,面對命運逆轉,親人之間的情感掙扎與遺憾,香港在大時代下的愛與痛,都引起觀眾的共鳴。
家庭悲劇的不同面貌
三部電影都聚焦在不同的家庭悲劇背景下,親人們如何面對傷痛與療傷。《爸爸》改編自2010年「荃灣享和街弒母殺妹案」,講述一位父親在兒子弒母殺妹後,陷入無盡內疚與掙扎的故事。電影的重點並不在案情,拍攝也避開了血腥暴力的鏡頭,故事重點放在慘劇發生後爸爸的表現,父親雖然身處創傷之中,卻仍努力維繫與兒子的關係,他沒有搬離凶案發生的居所,兒子和女兒的房間擺設也沒有動過。他甚至在案發後不久,便回到他的茶餐廳工作,用日常節奏來麻木自己,父親的冷靜,反而讓人感到窒息。電影用充滿懷舊情懷的場景重現一家人的生活,以不同家庭成員的視角層層揭開過去的傷痕,探討寬恕與救贖。
《但願人長久》同樣關注複雜的父親情感,新晉導演祝紫嫣以自身經歷,創作出這個「半自傳」故事,當中交替1997年、2007年和2017年三個時間點,透過新移民姊妹的成長經歷,折射出時代背景下身份認同、貧窮與親情糾葛,頻繁進出監獄的癮君子父親,對兩個女兒的人生和個性產生了深刻影響,影片以此探討原生家庭的教育如何影響後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導演選用南唐后主李煜知名詩句作為影片名稱的《流水落花》,以寄養家庭為題拍攝具有淡淡憂傷的故事。中年喪子帶給家庭深深的創傷,天美和阿杉夫婦決定成為寄養家庭,幫助七位離別原生家庭的孩子渡過一段生命旅程,原本接近離異邊緣的他們,也在這個過程中修補關係,並療癒喪子的傷痛。
愛,不需要說出來
筆者很喜歡三部電影親人間的情感敘述,煽情畫面不多,透過日常細節和演員頗有功力的演技,讓觀眾逐漸感受到角色內心的掙扎與痛苦。貫穿其中的「缺憾」成為電影的核心主線。
在妻子和女兒意外身亡後,《爸爸》中的父親並沒有離開住所,不斷寫信給亡妻和女兒述說衷腸,並定期到精神病院探望兒子,一舉一動都蘊含深沉的愧疚與愛,演繹出平凡人面對巨大苦難時所體現的堅毅一面。
《但願人長久》裡的父親林覺民在90年代香港最輝煌時期來港闖蕩,兩個女兒隨同前來讀書,在染上毒癮前,他和所有父親一樣,都希望來到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發展,帶給家人最好的一切。然而一切在他成為癮君子之後,家庭關係變得緊張起來,妻子也對他處處提防,因為他總要滿足自己的毒癮不惜借錢、偷錢。林覺民亦為了家庭考慮過戒毒,他內心掙扎著,後來出獄回家後,盼望孩子前來探望的急切心情,在與女兒飲茶時小心翼翼的言辭,都能感受到人到暮年時父親個性的轉變,那份埋藏在心底的愛是不說出來的。
鄭秀文飾演的天美阿姨是《流水落花》中的女主角,她跟寄養子女們的感情也體現在生活的細節之中,她跟菁菁(李昀蔚 飾)一起包餃子,跟小花(吳祉嶠 飾)一塊玩親子接力,跟李家希(曾睿彤 飾)李家朗(徐嘉謙飾)兩姊弟去露營,丈夫教兩姊弟紮營,天美負責煮飯,一家四口在星空下吃飯,生活在這一刻變得完整,遇上寄養孩子後,她被傷痛掏空了的心有所寄託,也漸漸修復著與丈夫的感情,有缺陷的家庭,暫時得到了填補。
滿載「漂泊」的生命故事
祝紫嫣曾在訪問中說:「我是香港人,但根是湖南的。」半自傳電影《但願人長久》中由她本人飾演的女主角子圓也是有同樣的身分,在外說廣東話,與家人溝通時自然地切換回湖南話。她從最初小學來港時一句粵語也不會,到盡可能融入當地,尤其是妹妹子缺來到後,被同學發現自己是新移民,見證中國內地人與香港人出身的不同所帶來的遭遇,她努力避開新移民的話題,在菁英學校中力爭上游,大學又跟香港人一樣為弱勢社群爭取權益。子圓和子缺的故事,也是一代「新香港人」的縮影。
夾雜在兩地之間的子圓,長大後成為了導遊,在世界各地奔波,熟悉各種語言,一直以來都有著流動的身分。這部電影中的「漂泊感」是十分強烈的,穿梭在人群中的子圓,很多時候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何方。
《爸爸》的前半段故事,也是90年代的香港場景,與《但願人長久》出現的年代相若。回顧永年和妻子金燕在餐廳的邂逅到相愛,交往期間陪金燕回鄉下探親,真實演繹「香港人」的移民背景,勤勤懇懇為後代打拼的父輩,一家人開一間茶餐廳為生活而努力,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日常,更能引發觀眾的共鳴。
泰迪羅賓的老歌《這是愛》作為貫穿全片的插曲,用悠揚的歌聲,展現青春年華的浪漫情懷,又透露出美好消逝的憂傷。從「心已通 但願為天邊一雙飛鳥 空中往返」到「空嘆息 心彷似天邊一孤鳥 影孤隻單」,正印證著永年和金燕從相愛到天人兩隔的悲劇,這種「漂泊」之感並非從一地到另一地,而是跨越生死的愛戀。
歌曲《這是愛》恰如其分地詮釋了《爸爸》電影中的情懷,《流水落花》中的主題曲《我這樣活了一天》也有淡淡的漂泊之感,隱喻寄養關係的萍水相逢。
「活 像每絲煙
懸浮後消失不再見
卻 滲透一絲絲掛念
活 是每一天
和明日講聲很快見
那怕我未能實踐
你卻有漫長路線」
生命中聚散有時,面對死亡和離別,無價的是親人間的恩情,那種血濃於水的無私付出,正是永恆的詩篇。@
責任編輯:黃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