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主到女王:安妮的肖像畫展現樸實之美
1702年3月11日,英國女王安妮首次向國會發表演說時說道:「我知道我的心完全屬於英國」(I know my own heart to be entirely English)。
當時英國的君主深受法國、意大利、荷蘭等國的政治與文化影響已有幾十年的時間。儘管這是安妮女王真摯的一席話,但她發表的這一聲明也反映出她刻意塑造屬於英國的公眾形象。這一點從戈弗雷‧內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和徒弟邁克爾‧達爾(Michael Dahl)為她描繪的著名藝術作品中也能得到印證。
公主的肖像畫
1690年,內勒繪製安妮公主的肖像畫時,英國宮廷正處於文化、政治、道德驟變當中。1660到1688年,正值安妮的伯父(國王查理二世)和父親(國王詹姆斯二世)統治的「英國王政復辟時期」(Restoration Era),也就是君主制重新取代各種非君主制形式政府的時期。在這之前,經歷了英國內戰(1642—1651年)、國王查理一世被斬首(1649年),以及1688年「光榮革命」詹姆斯二世突遭推翻與驅逐等事件。
從文化角度來看,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深受歐洲拉丁民族的影響。他們的父母查理一世和「法蘭西的亨利埃塔‧瑪麗亞」(Henrietta Maria)是引進意大利文藝復興和受意大利影響的佛蘭芒巴洛克藝術(Flemish Baroque art)的重要贊助人。兩人流亡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法國和西班牙度過。不但查理二世娶了葡萄牙的「布拉干薩王室的凱薩琳」(Catherine of Braganza)為妻,意大利的「摩德納(和雷焦公國)的瑪麗」(Mary of Modena)是詹姆斯二世的第二任妻子。
英英國人歷經清教徒統治十年後,開始接受法國和意大利那種強調低領口的華麗時尚。當時描繪女性的藝術,以彼得‧萊利爵士(Sir Peter Lely)的系列作品《溫莎美人》(Windsor Beauties)為例,讓人聯想到藝術家提香的作品。這樣的藝術氛圍也衝擊到其他肖像畫人物的形象。
許多英國人已然接受了一種普遍的刻板印象,即道德鬆綁、拉丁文化、相對專制的君主制,以及宗教上的天主教傾向等是不可分割的組合。詹姆斯二世是天主教教皈依者,他集權專制的統治遭到教宗依諾增爵十一世(Pope Innocent XI)譴責。在詹姆斯二世被推翻後,新政權試圖將自身與保守的英國風格,以及新教徒的莊重聯繫起來。安妮女王在她父親詹姆斯二世被推翻、由威廉(查理一世的孫子)和瑪麗(她自己的姐姐)取代之前,早就開始接受和宣傳此種形象了。
謙遜的公主到樸實的君主
內勒在1690年創作的安妮肖像畫是現存74幅女王肖像畫之一,年輕的安妮公主選擇展現高貴與低調融合的氣質。她的連身洋裝(依照當時的標準,剪裁偏高)和長袍分別是棕褐色和淺棕色配白色飾邊,而不是經常用來描繪王室身分的華麗紅色或藍色。她配戴的珠寶彰顯她的地位和財富,但這些珠寶都是中性色且數量偏少,不像17世紀精英階層經常穿戴珠寶鑲嵌的服飾來營造華麗的外表。盤結於頭頂的髮髻強調樸實美麗的形象。身邊的桌子或小柱子上有一個小巧簡單的王冠,以不顯眼的方式暗示她的王室地位。
毫不訝異,15年後,已升格為君主的安妮再次以這幅肖像畫為參考,讓內勒的弟子為她創作另一幅女王肖像畫,儘管在這期間她已有多幅肖像畫,例如內勒於1702至1704年為她創作的一幅肖像畫,安妮顯得蒼老許多,像是一位冷漠無情的40歲婦女,這是她歷經17次懷孕、12次流產、5個倖存的孩子因故死去,還有她痛風復發以致於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安妮身為英國統治者,她希望自己最重要的肖像畫,能夠像1690年的肖像畫一樣呈現年輕、樸實的氣質,只是顏色要更鮮豔,明確展現她的地位。內勒的弟子達爾完美捕捉此一形象。安妮的臉型、頭髮、姿勢和背景幾乎與內勒的作品完全相同,但她穿著一件帶有白、藍裝飾的亮金色連身洋裝與深紫色長袍。與內勒的公主肖像畫不同的是,達爾沒有畫出她左手指向身體的動作,而是描繪了女王的右手越過身體,指向象徵王權的王冠、權杖和寶珠。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為了紀念安妮女王的高雅和愛國情操,有一種建築和家具風格便是以她的名字命名。「安妮女王風格」(Queen Anne style)體現了她的藝術美學,那就是摒棄巴洛克風格的華麗特質,轉向採用更樸實的新古典主義設計。
原文:From Princess to Queen: An Enduring Depiction of Anne’s Beaut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詹姆斯‧巴雷塞爾(James Baresel),自由撰稿人,替多家期刊撰寫文章,包括《美術鑑賞家》(Fine Art Connoisseur)、《軍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萊蒙特書評》(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和《新東歐》(New Eastern Europe)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