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甘草:甜美而強效的消化良藥

這是「舒緩和增強消化的強大植物」系列的第3部分

文/Amy Denney 編譯/張玉

許多草藥對脹氣、消化不良、噁心、胃痛、腸氣、便祕及胃食道逆流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它們常被融入飲食或製成茶飲,副作用極少。(Shutterstock)
人氣: 259
【字號】    
   標籤: tags: , ,

甘草以其甜美的風味與卓越的療效,成為支持消化系統的天然盟友。

甘草的的核心成分甘草甜素(glycyrrhizin)比糖甜50倍,具備天然的抗菌和抗氧化特性,能抵抗腫瘤與病毒侵害。抗氧化劑能中和自由基——這些不穩定分子與多種疾病相關。

在中醫,甘草被用來調和「氣」(生命能量),特別針對脾臟——這個對整體健康與消化健康至關重要的器官。東西方醫學皆認可甘草的抗炎功效,常用於治療肝病、癌症、胃灼熱、潰瘍及胃痛。

2022年發表於《國際分子科學期刊》的一篇綜述更探討了甘草在炎症性腸病(IBD)中的療愈潛力。

平息腸道炎性疾病

甘草因其滋潤特性備受矚目,能在腸道黏膜形成保護膜,舒緩炎症,並具祛痰作用,減少痰液生成。2014年《炎症性腸病》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黏液缺陷是炎性腸道疾病(IBD)發展的關鍵因素。

雖然炎症是急性疾病和損傷癒合的自然過程,但飲食、病毒、老化與毒素可能引發慢性全身炎症。

2022年的這篇綜述強調,炎性腸道疾病和結腸癌發病率上升,每年奪走無數生命,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癌症風險也更高,亟需更多的新療法。

該綜述指出:「迫切需要研發用於治療腸道疾病的新型藥物。」甘草(Glycyrrhiza glabra)在傳統中醫中已被廣泛使用了數千年。

甘草及其衍生化合物憑藉抗過敏、抗菌、抗病毒、抗炎與抗腫瘤特性,成為治療炎症性疾病的潛力之星。

強效的植物化合物

甘草原生於亞洲與歐洲,2021年《植物》期刊的一篇綜述指出,甘草含約400種化合物,其中300種為類黃酮。甘草也被譽為「研究最廣泛的草藥之一」,並具「堅實的藥理特性」。

類黃酮具抗炎、抗癌和抗氧化功效,與降低心臟病風險相關,常見於藥物與補充劑中。
研究發現,12種甘草類黃酮能誘導細胞凋亡(程序性細胞死亡)抑制癌細胞生長,並在細胞層面發揮作用預防自體免疫與炎症性疾病的組織損傷。

該綜述強調,甘草所含的另一明星化合物異甘草素具多重抗癌功能,包括通過細胞凋亡、自噬(細胞廢物回收),以及具某些癌症藥物特有的的抗血管生成(抑制新血管形成)的功效,從而抑制癌症發展。

該綜述指出,這種化合物被視為「對抗人類肝癌細胞的天然抗氧化劑」,能減少與疾病相關活性氧損傷。

守護肝臟健康

甘草傳統上用於治療肝癌與肝病,這些疾病因肥胖、不良飲食等因素日益普遍。《植物》期刊的綜述指出,甘草對酒精、藥物過量、化療藥物及環境污染物導致的肝硬化、肝炎與脂肪肝有保護作用。

「肝臟負責代謝、解毒與膽汁生成,它通過解毒和去除外來化學物質來保護機體免受外部化學物質的傷害。」

綜述還強調,「因為肝臟負責藥物在體內的代謝和排除,健康肝臟對整體健康至關重要。」

甘草是中醫治療肝病的常用藥物。

在日本、中國的肝保護藥物中,含甘草酸的處方能增強肝功能。綜述的作者指出,對細菌內毒素引發的損傷具防護效果。這種損傷可能導致危險的敗血(化膿性)感染。

其它腸道益處

甘草的抗微生物特性對細菌、病毒以及真菌相關的腸道疾病有顯著療愈效果。

2022年的綜述總結了幾項有前景的體外研究,顯示甘草能抑制大腸桿菌與白色念珠菌的生長。

腸道中大腸桿菌的過度生長可能導致噁心、嘔吐、腹瀉、胃痙攣和胃痛,而念珠菌的過度生長則與炎症性腸病(IBD)有關。

甘草對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導致潰瘍與胃癌)也有效。這些研究的來源和使用的劑量各不相同。

「甘草性涼舒緩,滋潤特性使其受胃潰瘍與胃灼熱患者喜愛。」草藥專家羅莎莉‧德拉‧福雷(Rosalee de la Forêt)對《大紀元時報》表示說。

2014年發表在《藥用植物研究》的研究比較甘草與次水楊酸鉍,發現兩者在緩解接受三種額外藥物治療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疼痛與組織癒合方面效果相當,甘草可在快速殺死所有幽門螺旋桿菌菌株和緩解潰瘍症狀的同時不損腸道有益菌群。

另一項發表在2015年《伊朗藥物研究雜誌》的研究則顯示,甘草對消化性潰瘍療效顯著,相較藥物副作用少、成本低,成為新抗消化性潰瘍藥物的潛力來源。

「研究人員目前致力於開發成本較低、毒性小且效果顯著的抗潰瘍藥物。」研究作者表示,「藥用植物是新藥最具吸引力的資源之一,在胃潰瘍療愈方面顯示出希望。」

使用風險與建議

甘草研究劑量尚未統一,不同的研究使用不同形式、劑量和類型的甘草,讓消費者難以掌控。由於甘草也作為食品調味劑用於多種食品產品,所以需注意每日總攝入量。

過量甘草攝取可能引發高血壓,特別對敏感者,需臨床草藥學家提供額外的指導。

「如果我們每天大量服用,有些人很容易因此患上高血壓。」德拉‧福雷說。「即使沒有高血壓的傾向,也不要超過每日3~5克為安全範圍,」德拉‧福雷建議。

乾燥甘草可製成粉末、膠囊、片劑或液體形式,去甘草酸版本(DGL)的甘草製品減少了副作用。

西奈山醫院認為,一些研究顯示,去甘草酸版本的甘草製品對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更有效」,適合長期使用。德拉福雷指出,去甘草酸的甘草茶飲通常是長期使用的最安全選擇。

中醫師莉莉‧崔(Lily Choi)建議「與其它草藥搭配使用」。

根據《民族藥理學雜誌》,甘草根在中醫中被視為「基本草藥藥物」,約 90% 的草藥配方中都包含它。由於中醫認為甘草能夠平衡脾氣,因此它也被納入中國許多常用專利藥物中。

聚焦脾臟

崔在接受《大紀元》采訪時表示,中醫視脾虛為代謝低下、精力不足與痰多的根源。而在西醫中,脾臟往壞了說是多餘的,往好了說是過濾毒素的淋巴器官。在東方的醫學理論中,脾臟的地位更為重要。

崔指出,甘草因其可強化脾功能在中醫中備受推崇。

「很多時候,當人們的腸道失衡時,往往會脾虛。」崔說,「這是一種非常強效的草藥,但單用需謹慎,不能每天都用。如果你想每天使用,最好是將其納入配方中搭配其它草藥使用。」

她推薦每2~3天以酊劑或茶飲形式服用,搭配枸杞、菊花或蓮子,掩蓋苦味並增益消化。

「甘草非常適合融入你的日常生活」, 崔說,「它協調草藥,引導功效到達所需部位,」
註:本文非診斷或治療建議,使用前請諮詢醫師。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A Sweet and Powerful Herb Remarkable for Digestion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韓玉#

評論